|
次韻李朝散游洞山二首 / 作者:蘇轍 |
古寺依山占幾峰,精廬仿佛類天宮。
三年欲到官為礙,百里相望意自通。
無事佛僧何處著,人群鳥獸不妨同。
眼前簿領(lǐng)何時脫,一笑相看丈室中。
僧老經(jīng)時不出山,法堂延客未曾關(guān)。
心開寶月嬋娟處,身寄浮云出沒間。
休夏巾瓶誰與共,迎秋水石不勝閑。
近來寄我《金剛》頌,欲指胸中無所還。
|
|
次韻李朝散游洞山二首解釋:
《次韻李朝散游洞山二首》是蘇轍在宋代創(chuàng)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古寺依山占幾峰,
精廬仿佛類天宮。
三年欲到官為礙,
百里相望意自通。
無事佛僧何處著,
人群鳥獸不妨同。
眼前簿領(lǐng)何時脫,
一笑相看丈室中。
僧老經(jīng)時不出山,
法堂延客未曾關(guān)。
心開寶月嬋娟處,
身寄浮云出沒間。
休夏巾瓶誰與共,
迎秋水石不勝閑。
近來寄我《金剛》頌,
欲指胸中無所還。
詩詞的中文譯文:
古寺依山占據(jù)幾座峰,
宏偉的廬堂仿佛天宮。
三年來,渴望而去官為阻礙,
百里相望,心意相通。
無事可做,佛僧們在何處修行,
人群、鳥獸都能和諧共處。
眼前的束縛何時能解脫,
在丈室中相互一笑。
僧老經(jīng)常不離開山林,
法堂向來歡迎客人。
心中敞開,如寶月嬋娟之處,
身世如浮云,時隱時現(xiàn)。
夏日休憩,巾瓶與誰共享,
迎接秋天的水石,無比悠閑。
最近寄來《金剛》頌贊,
意欲表明內(nèi)心無所留戀。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蘇轍游覽洞山的景象和他心境中的思考。古寺依山而建,屹立于幾座峰巒之間,宏偉壯麗,仿佛天上的宮殿。作者渴望離開官場,但三年來一直受到阻礙,百里之遙相望,卻能感受到彼此的心意相通。
詩中表達了僧人與塵世的和諧共處。佛僧們無所事事地在何處修行,人類和動物也和平共處,彼此不妨礙。這種和諧與寧靜的景象使得作者感到愉悅,他期待能夠擺脫眼前的束縛,在家中與他人一同歡笑。
詩中還描述了僧老經(jīng)常不出山,法堂卻常常歡迎客人的情景。這表明僧人常常守在山林中修行,而法堂則是向外界開放的場所,歡迎來訪者。作者在心中開啟了一片寶月嬋娟的地方,身世如浮云,時隱時現(xiàn)。
最后幾句表達了作者在夏日休憩時的心境,他與巾瓶共度悠閑時光,迎接著秋天的水石景色,無比寧靜。最近有人寄給他一首《金剛》頌贊,他想表明自己內(nèi)心已無所留戀。
整首詩以洞山的景色為背景,表現(xiàn)了作者內(nèi)心的寧靜與追求自由的渴望。通過描繪寺廟、僧人、自然景觀和心境的交織,展現(xiàn)了作者對自由、和諧與寧靜的向往。詩中運用了富有意境的描寫,以及對人與自然、內(nèi)心與外界的關(guān)系的思考,呈現(xiàn)出深邃的詩意。整體而言,這首詩詞表達了蘇轍對于離世俗而追求心靈自由、和諧與寧靜的憧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