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奉使契丹二十八首其十八春日寄內 / 作者:蘇轍 |
春到燕山冰亦消,歸驂迎日喜嫖姚。
久行胡地生華發,初試東風脫敝貂。
插髻小幡應正爾,點盤生菜為誰挑。
附書勤掃東園雪,到日青梅未漢條。
|
|
奉使契丹二十八首其十八春日寄內解釋:
《奉使契丹二十八首其十八春日寄內》是蘇轍在宋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春到燕山冰亦消,
歸驂迎日喜嫖姚。
久行胡地生華發,
初試東風脫敝貂。
插髻小幡應正爾,
點盤生菜為誰挑。
附書勤掃東園雪,
到日青梅未漢條。
譯文:
春天到了燕山,冰已消融,
回程的馬車歡迎朝陽,喜慶如同嫖姚之樂。
長期在胡地征戰,我變得英俊挺拔,
初次感受到東風的溫暖,褪去破舊的貂皮。
插在發髻上的小幡應該整理好,
為誰點綴盤中的生菜?
寫附言的時候,我勤于掃雪,
直到青梅成熟,還未結成梅子。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一個春天的場景,表達了詩人對歸程的喜悅和對春天的美好感受。詩中的燕山和歸驂是指北方的邊塞地區,燕山象征著邊塞的嚴寒冰雪,而歸驂則代表了回歸家鄉的喜悅。詩人形容春天的到來使得燕山的冰雪融化,寓意著寒冷的冬季已經過去,溫暖的春天來臨。
詩中的“胡地”指代北方的邊境地區,詩人在那里長期征戰,經過歲月的洗禮,變得更加英俊挺拔。這里的“華發”可以理解為詩人的形象煥發出光彩,也可以引申為邊塞的土地在春天中煥發出生機。
詩的后半部分描述了一些瑣事,如整理頭上的小幡、為誰點綴盤中的生菜、掃雪寫附言等。這些細節為整首詩增添了生活情趣,同時也表達了詩人對家園的思念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整首詩以春天為主題,通過描繪景物和細節,展現了春天的美好和詩人對歸家和新生活的期待。同時,詩中也透露出一種對邊塞生活的領悟和對人生的思考,體現了詩人對現實生活的關注和對情感世界的表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