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筑室示三子 / 作者:蘇轍 |
宅舍元依畢竟空,小乘慣住草庵中。
一生滯念余妻子,百口僑居怯雨風。
松竹已栽猶稍稍,棟梁未具勿匆匆。
三間道院吾真足,余問兒曹莫問翁。
|
|
筑室示三子解釋:
《筑室示三子》是蘇轍在宋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筑室示三子
宅舍元依畢竟空,
小乘慣住草庵中。
一生滯念余妻子,
百口僑居怯雨風。
松竹已栽猶稍稍,
棟梁未具勿匆匆。
三間道院吾真足,
余問兒曹莫問翁。
中文譯文:
建造房屋以告知三子,
家宅原本還是空虛的,
小車慣住在茅庵中。
一生中被牽掛的是妻子和兒女,
一百口人僑居他鄉,害怕風雨的侵襲。
松竹已經種下,尚未長成茂盛,
房梁還沒搭建好,不要匆忙。
這三間道院對我來說已經足夠,
我問兒子們,不要問我這個老人。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是蘇轍寫給他的三個兒子的信。詩中,蘇轍以筑室作為隱喻,表達了他對家庭的思念和對子女的期望。
首先,他描述了自己的住所是一間茅庵,這是低調簡樸的象征。他說自己一生中被牽掛的是妻子和兒女,他們是他心靈的寄托。同時,他強調百口人僑居他鄉,面對陌生的環境和風雨的侵襲感到害怕。這揭示了作者在流寓他鄉時的孤獨和不安。
接著,蘇轍描述了松竹已經種下,但尚未長成茂盛,房梁也還未搭建好。這里的松竹和房梁可以理解為對子女的期望和教育的比喻。作者希望他的兒子們能夠茁壯成長,建立起自己的事業和家庭,但這需要時間和努力,不能急于求成。
最后,蘇轍表示對三間道院已經足夠滿足,不再追求更多。這里的三間道院可以理解為家庭的安定和幸福。他告誡兒子們不要過多地問他這個老人,因為他已經滿足于現在的生活,希望他們能夠獨立自主,不依賴他。
整首詩抒發了蘇轍對家庭的眷戀和對子女的期望,以及對家庭幸福和穩定的向往。通過對茅庵和建造房屋的描寫,以及對松竹和房梁的比喻,表達了蘇轍對子女未來發展的希望和教誨。最后,他以自己對現狀的滿足和兒子們不必過多關注他的態度,展現了一位父親的深情厚意。整首詩詞情感真摯,寄托了作者對家庭和子女的深深思念和期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