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王適寒夜讀書 / 作者:蘇轍 |
久従市井役,百事發不理。
感君讀書篇,惜此寒夜晷。
殷勤附燈燭,黽勉就圖史。
逡巡揖虞夏,汗漫馳劉李。
斯文家舊物,早歲夙従事。
一従慕膻腥,中棄如敝屣。
今夕亦何夕,忽如舊游至。
終篇再三嘆,推枕不成寐。
人生無百年,所欲知有幾。
縣知未必得,奔走若趨市。
微言寄翰墨,開卷人心耳。
胡為棄不收,所逐在難覬。
|
|
和王適寒夜讀書解釋:
《和王適寒夜讀書》是蘇轍在宋代創作的一首詩詞。下面是它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久從市井役,百事發不理。
感君讀書篇,惜此寒夜晷。
殷勤附燈燭,黽勉就圖史。
逡巡揖虞夏,汗漫馳劉李。
斯文家舊物,早歲夙從事。
一從慕膻腥,中棄如敝屣。
今夕亦何夕,忽如舊游至。
終篇再三嘆,推枕不成寐。
人生無百年,所欲知有幾。
縣知未必得,奔走若趨市。
微言寄翰墨,開卷人心耳。
胡為棄不收,所逐在難覬。
詩意:
這首詩詞描述了蘇轍在寒冷的夜晚與王適共同閱讀書籍的情景。蘇轍從事瑣碎的市井工作已久,對于許多事情都漠不關心。然而,他感受到了王適讀書的情懷,對此深感惋惜。他殷勤地點燃蠟燭,勉力研究歷史之圖書。他懷著虔誠的心情,恭敬地向古代賢人致意,汗水濕透了他的衣襟。這些文人家的舊物,早在年少時就與他結下了不解之緣。他曾一度向往過名利的滋味,但后來卻將其拋棄得如同破舊的鞋履。然而今夜,竟然如此突然地與過去的友人重逢,讓他感到十分驚訝和愉悅。詩的最后幾句表達了蘇轍對人生短暫的感慨,他認為人的一生并不長,對于自己所欲知道的事情又有多少能夠實現呢?他懷疑即使他成為地方官員,也未必能夠滿足自己的求知欲望。因此,他選擇奔走于市井之間,將他微不足道的言語寄托在文字中,希望能夠打開讀者的心扉。他不明白為什么有些人會拋棄這些珍貴的東西,而他卻一直追求著這些難以捉摸的東西。
賞析:
蘇轍在這首詩詞中表現出了對知識的渴望和對人生短暫的感慨。他通過與王適共同閱讀書籍的場景,表達了對讀書的珍惜和對讀書人的敬佩。他點燃蠟燭,用心地研究歷史,展現了他對知識的殷切追求。他對過去的友人突然重逢的驚喜和愉悅,表達了他對于知識的回歸和對曾經追求名利的放棄。最后,他思考人生的短暫和個人追求的困難,選擇將自己的思考和心聲寄托在文字中,希望能夠打開讀者的心靈。整首詩詞通過描繪寒夜讀書的場景,表達了蘇轍對知識的珍視和對人生短暫的感慨。他以簡潔明快的語言描繪了自己從市井役中解脫出來,與王適一同讀書的情景。詩中的動作和細節,如點燃燈燭、勉力閱讀、汗水濕透衣襟,生動地表現了蘇轍的用心和努力。他將自己與古代賢人相提并論,向他們致以恭敬和敬仰,展示了他對傳統文化的尊重和熱愛。
在詩的后半部分,蘇轍表達了對人生短暫的思考和對知識追求的困擾。他認為人生無百年,時間有限,他對自己所追求的知識的實現感到疑慮。他懷疑即使成為地方官員,也未必能夠滿足自己的求知欲望。因此,他選擇以微言寄托翰墨,將自己的思考寫在文字中,希望能夠打開讀者的心靈。
整首詩詞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了蘇轍對知識的珍視和對人生短暫的思考。通過描繪寒夜讀書的情景,抒發了他對傳統文化的敬佩和對知識追求的堅持。詩中既有對過去的回憶和情感的表達,也有對未來的思考和對人生意義的思索。它通過細膩的描寫和深刻的感慨,展示了蘇轍作為一位文人的內心世界和追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