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次韻子瞻端午日與遲適遠三子出游 / 作者:蘇轍 |
人生逾四十,朝日已過午。
一違少壯樂,日迫老病苦。
丹心變為灰,白發粲可數。
惟當理鋤櫌,教子蓺稷黍。
誰令觸網羅,展轉在荊楚。
平生手足親,但作十日語。
朝游隔提攜,夜臥困烝煮,未歌《棠棣》詩,已治芻靈祖。
士生際風云,富貴若騎虎。
奈何貧賤中,所欲空齟齬。
古
|
|
次韻子瞻端午日與遲適遠三子出游解釋:
《次韻子瞻端午日與遲適遠三子出游》是宋代蘇轍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人生逾四十,朝日已過午。
一違少壯樂,日迫老病苦。
丹心變為灰,白發粲可數。
惟當理鋤櫌,教子蓺稷黍。
誰令觸網羅,展轉在荊楚。
平生手足親,但作十日語。
朝游隔提攜,夜臥困烝煮,
未歌《棠棣》詩,已治芻靈祖。
士生際風云,富貴若騎虎。
奈何貧賤中,所欲空齟齬。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詩意:
這首詩表達了蘇轍對中年之后人生境遇的思考和感慨。詩人已經過了四十歲,上半生已經過去,正午的太陽已經過了巔峰。他違背了年輕時的快樂,現在日子迫使他感受到老態和疾病的痛苦。曾經的熱情和激情已經消逝,取而代之的是白發越來越多。然而,詩人認為自己應該繼續履行責任,務實地耕種田地,教育子女,養家糊口。他對自己的命運感到無奈,覺得自己像被困在了網羅中,周而復始地在荊楚之地奔波。他平生最親近的親人,只能和他相聚短暫的十天。白天外出游玩,晚上困倦地煮飯睡覺。他還沒有寫出《棠棣》這首詩,卻已經治理了芻靈祖(可能是指官職)。士人在風云變幻的時代里,財富和地位就像騎虎一樣危險。然而,他感嘆在貧賤之中,自己的欲望無法得到滿足。最后,詩人總結道,古今中有多少事情,都只能成為笑談的對象。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蘇轍中年以后的人生境遇和內心感受。他用樸實的語言表達了對年輕時充滿激情和夢想的追憶,以及現實生活中的壓力和無奈。詩中展現了詩人的家庭責任感和生活態度,他雖然感嘆自己的境遇,卻并不放棄對家庭的關愛和對事業的追求。通過對平凡生活瑣事的描寫,表達了詩人對人生的思考和對命運的感慨。最后兩句以一種豁達的態度總結了人生中的種種矛盾和困擾,將一切歸于笑談,表達了對命運的接受和對世事的淡然態度。
這首詩的語言簡練明了,沒有華麗的修辭和意象,卻通過直接的描述和對細節的把握,深情地表達了詩人的內心感受。它通過描繪中年人的現實處境和內心掙扎,展示了生活的殘酷和無奈,同時也傳達了對家庭和責任的堅守。詩人對自己的人生狀態有所反思,但并沒有消極抱怨,而是以一種豁達的心態面對。整首詩以簡潔的語言表達了人生的無常和命運的無奈,展示了蘇轍對人生的獨特見解和深刻思考。
蘇轍以他獨特的哲學思考和對人生的感悟,賦予了這首詩以普遍性的意義。它呈現了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所面臨的普遍問題:年華逝去,激情消退,疾病和老去的威脅,以及現實生活中的責任與壓力。這首詩詞的價值在于它不僅僅是蘇轍個人的抒發,更是對人生境遇的思考和對普遍人類經驗的反映。
總而言之,這首詩詞《次韻子瞻端午日與遲適遠三子出游》通過簡練的語言和真切的描寫,表達了蘇轍對中年以后人生的思考和感慨。它展示了人生的無常和命運的無奈,同時也傳達了對家庭和責任的堅守。這首詩以普遍性的意義呈現了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所面臨的普遍問題,具有思想性和感染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