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次韻王適食茅栗 / 作者:蘇轍 |
相從萬里試南餐,對案長思苜蓿盤。
山栗滿籃兼白黑,村醪入口半甜酸。
久聞牛尾何曾試,竊比雞頭意未安。
故國霜蓬如碗大,夜來彈劍似馮驩。
|
|
次韻王適食茅栗解釋:
詩詞:《次韻王適食茅栗》
朝代:宋代
作者:蘇轍
相從萬里試南餐,
對案長思苜蓿盤。
山栗滿籃兼白黑,
村醪入口半甜酸。
久聞牛尾何曾試,
竊比雞頭意未安。
故國霜蓬如碗大,
夜來彈劍似馮驩。
中文譯文:
一同來自萬里之外,品嘗南方的美食,
對著案桌長時間思念著苜蓿盤。
山里的栗子滿籃子,有白的也有黑的,
村莊里的醪酒入口半甜半酸。
常聽說牛尾肉美味,卻未曾嘗試過,
私下比較起雞頭肉的滋味,心中仍有不安。
故鄉的霜蓬果實大如碗,
夜晚來臨時,彈劍之間仿佛是馮驩的身影。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蘇轍寫給王適的韻詩。詩中描繪了作者與王適一起品嘗南方美食的場景。他們相距萬里,卻能一同品嘗美食,可見他們之間的友誼。作者坐在案桌前,長時間思念著苜蓿盤,表達了對家鄉食物的思念之情。山里的栗子色彩豐富,有白的也有黑的,象征著豐富多樣的食材。而村莊里的醪酒則入口半甜半酸,味道獨特,體現了鄉村風味的特色。
詩中提到牛尾肉和雞頭肉,牛尾肉是一種美味的食材,但作者卻未曾嘗試過,這暗示了他對美食的向往和渴望。他私下比較起雞頭肉的滋味,心中仍有不安,表達了他對未知的探索和對美食的追求。
最后兩句描述了故鄉的景物和夜晚的氛圍。故鄉的霜蓬果實大如碗,展示了豐收的景象,夜晚來臨時,作者彈劍之間仿佛看到了馮驩的身影,這是對馮驩英勇形象的致敬,也表現出作者對故國的思念之情。
整首詩以品嘗美食為線索,通過描繪食物的味道和情景,表達了作者對家鄉食物的思念,對美食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對故鄉和英雄人物的懷念之情,展現了詩人細膩的情感和對生活的熱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