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奉使契丹二十八首其十九渡桑乾 / 作者:蘇轍 |
北渡桑乾冰欲結,心畏穹廬三尺雪。
南渡桑乾風始和,冰開易水應生波。
穹廬雪落我未到,到時堅白如磐陀。
會同出入凡十日,腥膻酸薄不可食。
羊修乳粥差便人,風隧沙場不宜客。
相攜走馬渡桑乾,旌旆一返無由還。
胡人送客不忍去,久安和好依中原。
年年相送桑乾上,欲話白溝一惆悵。
|
|
奉使契丹二十八首其十九渡桑乾解釋:
《奉使契丹二十八首其十九渡桑乾》是蘇軾在宋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北渡桑乾冰欲結,
心畏穹廬三尺雪。
南渡桑乾風始和,
冰開易水應生波。
穹廬雪落我未到,
到時堅白如磐陀。
會同出入凡十日,
腥膻酸薄不可食。
羊修乳粥差便人,
風隧沙場不宜客。
相攜走馬渡桑乾,
旌旆一返無由還。
胡人送客不忍去,
久安和好依中原。
年年相送桑乾上,
欲話白溝一惆悵。
詩意:
這首詩詞描繪了蘇軾奉使契丹北渡桑乾的情景。首先,作者描述了北渡時桑乾地的寒冷,冰欲結,他內心對天空的穹廬下三尺深的雪感到畏懼。接著,南渡時風溫和,冰開始開裂,易水上波瀾起伏。然而,作者還未到達目的地,穹廬上的雪已經落下,形成堅硬如磐石的白色。作者在這個地方停留了十天,但食物腥膻酸薄,難以入口。他提到羊修乳粥的質量不佳,沙場和風隧也不適合作為客人停留。最后,胡人送他離開時,作者不忍離去,希望能夠長久地保持和好的關系,回到中原。
賞析:
這首詩詞以蘇軾獨特的視角和感受,描繪了他北渡桑乾的經歷。詩詞通過描寫自然景物的變化和作者的感受,表達了他對北方嚴寒環境的恐懼和對南方溫暖氣候的向往。同時,作者還表達了對食物和環境的不適應,以及對胡人送別的依戀和對長期和好的期望。
這首詩詞情感真摯,通過對自然景物和個人感受的描寫,展現了作者對北方異鄉的感觸和對人際關系的思考。詩中的對比和轉折,使得整首詩詞既有北渡時的寒冷與畏懼,又有南渡時的溫暖與期待,以及對胡人友好送別的情感。整體上,這首詩詞揭示了蘇軾旅途中的種種困難和感受,同時也折射出他對友好關系和中原家園的珍視之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