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盧鴻草堂圖 / 作者:蘇轍 |
昔為太室游,盧巖在東麓。
直上登封壇,上夜繭生足。
徑歸不復往,巒壑空在目。
安知有十志,舒卷不盈幅。
一處一盧生,裘褐蔭喬木。
方為世外人,行止何須錄。
百年入篋笥,犬馬同一束。
嗟予縛世累,歸來自茅屋。
江千百畝田,清泉映修竹。
尚將逃姓名,豈復上圖軸。
|
|
盧鴻草堂圖解釋:
《盧鴻草堂圖》是蘇轍的一首詩詞,描繪了他游歷過的地方和回歸自然的心情。以下是我為您提供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昔為太室游,盧巖在東麓。
曾經游歷過太室,盧巖位于東麓。
直上登封壇,上夜繭生足。
直直地登上登封壇,夜晚繭生足。
徑歸不復往,巒壑空在目。
徑路返回不再前往,山巒和峽谷空空在目。
安知有十志,舒卷不盈幅。
誰知道有十種志向,展開的卷軸不盡。
一處一盧生,裘褐蔭喬木。
一處有一個盧生(指自己),穿著皮裘,在高大的樹蔭下。
方為世外人,行止何須錄。
才是真正的隱士,行為舉止又何必被記錄。
百年入篋笥,犬馬同一束。
百年的時光裝入篋笥,犬馬的束縛相伴。
嗟予縛世累,歸來自茅屋。
唉,我被世俗所累,回歸自己茅屋的生活。
江千百畝田,清泉映修竹。
江河上有千百畝的田地,清泉映照著修竹。
尚將逃姓名,豈復上圖軸。
依然要逃避名利,又怎會再上圖軸。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以蘇轍自己的親身經歷和感悟,表達了對世俗繁雜的厭倦和對歸隱自然的向往。詩人在游歷過太室之后,回到東麓的盧巖,并登上登封壇,感嘆著自己的行程不再向前,眼前的山巒和峽谷只是空空如也。詩中的“盧生”指的是詩人自己,他身著皮裘,坐在高大的樹蔭下,成為真正的隱士,不再受到世俗的約束和記錄。詩人回憶起百年的時光,將其裝入篋笥,意味著他擁有豐富的人生經歷,但同時也有著束縛。他感慨自己被世俗所累,渴望回歸到簡樸的茅屋生活。詩中描繪了江河邊的田地和清泉映照著修竹,表達了詩人對自然的向往和渴望。最后兩句表達了詩人對名利的逃避,表示他不再追求名利,也不再愿意上書畫圖軸。
整首詩詞表達了蘇轍對世俗繁華的厭倦和對歸隱自然的向往,表現了他對自由和寧靜生活的追求,體現了隱逸主義的思想。詩中的景物描寫簡潔而生動,意境清幽,給人以寧靜和恬淡的感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