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次韻子瞻麻田青峰寺下院翠麓亭 / 作者:蘇轍 |
走馬紅塵合,開懷野寺存。
南山抱村轉,渭水帶沙渾。
亭峻朱欄繞,堂虛白佛尊。
煩襟喜修竹,倦馬樂芳蓀。
白(疊毛)
柔隨手,清泉滿照盆。
塵顏洗濯凈,髀肉再三捫。
饋食青蔬軟,流匙細粟翻。
老僧勿施敬,對客說山門。
|
|
次韻子瞻麻田青峰寺下院翠麓亭解釋:
《次韻子瞻麻田青峰寺下院翠麓亭》是蘇轍在宋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譯文:
走馬紅塵合,開懷野寺存。
南山抱村轉,渭水帶沙渾。
亭峻朱欄繞,堂虛白佛尊。
煩襟喜修竹,倦馬樂芳蓀。
白(疊毛)柔隨手,清泉滿照盆。
塵顏洗濯凈,髀肉再三捫。
饋食青蔬軟,流匙細粟翻。
老僧勿施敬,對客說山門。
詩意:
這首詩詞描繪了蘇轍在青峰寺下院翠麓亭的景色和心境。詩人騎著馬融入了紛繁復雜的世俗紅塵之中,但他內心深處仍保留著對自然與寧靜的向往。南山環抱著村莊,渭水流經沙渾之地,構成了一幅自然山水畫。亭子高峻,紅欄圍繞,堂內空曠,供奉著潔白的佛像。詩人感到煩悶時,可以欣賞竹林,疲倦的馬可以在芳草地上快樂奔馳。柔軟的白毛隨手拂過,清泉滿盆照映光亮。洗凈塵垢的面龐,再次撫摩著飽滿的肉體。青蔬軟綿綿地供應,細粟從流動的食器中翻滾。老僧寬慰客人不必過于拘束,可以直接談論山門的事物。
賞析:
這首詩詞展現了蘇轍對自然與寺廟的向往和追求內心寧靜的心境。在紛擾的塵世中,他通過描繪寺廟的景色和感受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寺廟作為一種宗教場所,被詩人視為心靈凈化的地方,與外界的喧囂形成鮮明對比。詩中的自然景色如南山、渭水、竹林、清泉等都展現了蘇轍對寧靜和純凈的追求。這種對自然的渴望和對人生的反思,與宋代文人士大夫的思想境界相契合,也體現了當時士人追求內心平靜與超脫的情感表達。
詩詞中運用了豐富的意象描寫,使讀者能夠感受到自然和內心的平靜。通過馬、竹、清泉、白毛等形象的運用,詩人創造了一種寧靜、純凈的氛圍。同時,詩中的對話也展示了詩人與自然、與內心的互動關系,他在這種互動中尋求慰藉和啟發。
總之,這首詩詞通過描繪自然與寺廟的景色,表達了蘇轍對寧靜與純凈的追求。詩人通過對自然景色和內心感受的描繪,展示了他在紛繁的世俗中尋求心靈凈化和安寧的愿望。這首詩詞在情感表達和意象描寫上都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同時也反映了宋代文人士大夫的思想追求和審美趣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