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歐陽公所蓄石屏 / 作者:蘇轍 |
石中枯木雙扶疏,粲然脈理通肌膚。
剖開左右兩相屬,細看不見毫發殊。
老樗剝落但存骨,病松憔悴空留須。
丘陵迤邐山麓近,云煙澹ъ風雨余。
我驚造物巧如此,刻畫瑣細供人須。
公家此類尚非一,客至不識空嗟吁。
案頭紫云抱明月,床上寒木翻饑烏。
賦形簡易神自足,鄙棄筆墨嗟勤劬。
天工此意與人競,雜出變怪驚群愚。
世間淺拙無與敵,比擬賴有公新書。
|
|
歐陽公所蓄石屏解釋:
《歐陽公所蓄石屏》是一首宋代蘇轍創作的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石中枯木雙扶疏,
粲然脈理通肌膚。
剖開左右兩相屬,
細看不見毫發殊。
老樗剝落但存骨,
病松憔悴空留須。
丘陵迤邐山麓近,
云煙澹翳風雨余。
我驚造物巧如此,
刻畫瑣細供人須。
公家此類尚非一,
客至不識空嗟吁。
案頭紫云抱明月,
床上寒木翻饑烏。
賦形簡易神自足,
鄙棄筆墨嗟勤劬。
天工此意與人競,
雜出變怪驚群愚。
世間淺拙無與敵,
比擬賴有公新書。
詩意:
這首詩詞以描述一幅名為《歐陽公所蓄石屏》的藝術作品為主題。詩人蘇轍贊嘆這幅石屏的細膩之處,它刻畫的是一棵干枯的樹木,樹干上的紋理通達肌膚,左右兩側切開后卻看不到任何差異之處。樹上的老樗已經脫落,只剩下骨架,松樹因病憔悴,只留下幾根樹須。這幅石屏描繪的是群山連綿、云煙彌漫的景象,仿佛在風雨中余留。詩人感嘆造物主的巧妙,能夠刻畫出如此細致的瑣碎之物,供人細看。然而,這樣的藝術作品并不只此一件,公家中還有許多類似的珍品,客人來到這里都會感嘆不已。案頭上是紫云環繞明月,床上的木頭被寒風吹動,饑餓的烏鴉撲食其中。這種藝術作品的形式簡單卻具備豐富的神韻,令人不禁懷疑辛勤努力下的筆墨的價值。天工的意圖與人競爭,創造出各種變幻怪異的形態,令愚昧的群眾感到驚訝。在世間淺薄愚昧的人們中,很難找到與這種藝術作品相媲美的存在,只能通過公家的新書來進行類比。
賞析:
這首詩詞以描繪一幅藝術作品為中心,展示了蘇轍對這幅石屏及其他藝術作品的贊嘆之情。詩中使用了大量的對比和描繪,通過對樹木、山水、天空等元素的描繪,表現出詩人對藝術創作的欣賞和對造物主智慧的贊嘆。詩中還暗含對世俗淺薄的批判,認為在愚昧的群眾中,很難找到與這種藝術作品相媲美的存在。整首詩以細膩的描寫和隱含的哲理思考展現了蘇轍對藝術的熱愛和對世俗之表淺的不滿。這首詩詞在形式上簡潔明快,語言流暢,用意深遠。通過對自然景物和藝術作品的描繪,詩人表達了對創造之美和藝術的謳歌,同時也暗示了對社會淺薄和庸俗的批判。詩詞中的意象豐富,用詞精確,給人以細膩、銳利的感受。
這首詩詞賦予了石屏以生命和靈性,以一棵干枯的樹木為主題,描繪出它的紋理、質感和形態,展示了藝術的力量和創造者的智慧。通過對細微之處的描繪,詩人表達了對藝術的欽佩和對人類智慧的贊嘆。詩詞中的對比手法使作品更加生動有趣,同時也傳達出對世俗淺薄和庸俗觀念的不滿。詩人認為真正的藝術應該超越世俗的界限,才能引起人們的共鳴和贊賞。
這首詩詞展示了蘇轍對藝術追求的態度和理念,同時也反映出他對社會現象的獨到觀察和批判精神。在詩詞的結尾,詩人用公家的新書作為比喻,暗示了在愚昧的世人中,很難找到真正具備藝術價值的作品。整首詩詞通過對藝術和社會的對比,呈現出詩人獨特的審美觀和對藝術的追求。
總之,這首詩詞《歐陽公所蓄石屏》以細膩的描寫和隱含的批判展現了蘇轍對藝術的贊美和對社會淺薄的不滿。通過對自然景物和藝術作品的描繪,詩人表達了對創造之美和藝術的謳歌,同時也暗示了對世俗淺薄和庸俗觀念的批判。這首詩詞在語言上精煉優美,意境深遠,給人以思考和感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