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次韻子瞻游道場山何山 / 作者:蘇轍 |
兩山相負為峰麓,流水重重注溪谷。
游人上尋流水源,未覺崎嶇病雙足。
山深下視云漫漫,徑垂石底千屈盤。
松林陰森白日靜,忽驚人世如奔湍。
客行不避苦寒出,僧定端居不下席。
人生嗟與草木同,置身所在由初植。
堂中白佛青髻鬟,氣象沖淡非人間。
坐令遠客厭奔走,徑欲筑室依空山。
木魚桹々夜將旦,星斗欹斜掛山半。
行役有程未可留,將出山門復長嘆。
|
|
次韻子瞻游道場山何山解釋:
《次韻子瞻游道場山何山》是宋代蘇轍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兩山相負為峰麓,
流水重重注溪谷。
游人上尋流水源,
未覺崎嶇病雙足。
這里描述了兩座山峰相對而立,形成了山腳的平地,山腳的流水匯聚形成了溪谷。游人上行尋找流水的源頭,卻沒有感覺到腳下的道路崎嶇。
山深下視云漫漫,
徑垂石底千屈盤。
松林陰森白日靜,
忽驚人世如奔湍。
進入山深之處,眺望云霧茫茫,曲徑蜿蜒垂向山底。松林陰森,白日靜謐,突然驚覺世間猶如奔騰的急流。
客行不避苦寒出,
僧定端居不下席。
人生嗟與草木同,
置身所在由初植。
無論客人的行程遇到多少困難和寒冷,他們仍然勇敢地出發。僧人定居的道場也不離開他的座位。人生的感慨與草木一樣,我們所處的位置最初是由我們自己選擇的。
堂中白佛青髻鬟,
氣象沖淡非人間。
坐令遠客厭奔走,
徑欲筑室依空山。
道場堂中供奉著白色的佛像和戴著青色頭發髻的僧人,氛圍超脫凡塵,不似人間。這讓遠行的客人厭倦了奔波,決心在這空山上找一片地方修建自己的住所。
木魚桹々夜將旦,
星斗欹斜掛山半。
行役有程未可留,
將出山門復長嘆。
夜晚的木魚聲此起彼伏,天色將近破曉,星星斗轉,斜掛在山的半邊。行程已定,不能停留,即將離開山門,再次長嘆人世之間的無常變遷。
這首詩詞描繪了山水之間的景色和人生的感慨,表達了人在自然環境中的微小和無常,以及對人世間繁忙和虛妄的反思。通過山水景色的描繪,表達了詩人對人生的深思和對修行境界的向往。整首詩情意境深遠,構思巧妙,給人以思考和感悟的空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