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題徐正權秀才城西溪亭 / 作者:蘇轍 |
竹林分徑水通渠,真與幽人作隱居。
溪上路窮惟畫舫,城中客至有罾魚。
東來只為林泉好,野外従教簿領疏。
不識徂徠石夫子,兼因女婿覓遺書。
〈徐生,石介女婿也。
〉
|
|
題徐正權秀才城西溪亭解釋:
《題徐正權秀才城西溪亭》是蘇轍在宋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竹林分徑水通渠,
真與幽人作隱居。
溪上路窮惟畫舫,
城中客至有罾魚。
東來只為林泉好,
野外従教簿領疏。
不識徂徠石夫子,
兼因女婿覓遺書。
詩意:
這首詩詞描繪了一幅山水田園的景象,以及蘇轍對隱逸生活和學問的思考。詩中描繪了一個位于城西溪亭的竹林,溪水流淌其中,形成了通道和水渠。這個地方真實地成為了隱居者的避世之地。當溪水上游的路途到達盡頭時,只能乘坐畫舫繼續前行,而城中的客人到來時,可以享受釣魚的樂趣。蘇轍東來只是為了欣賞林泉之美,野外的景色使他心曠神怡,使他能夠專心于學問。然而,他不認識徂徠石夫子,并且為了找到他的遺書,還親自拜訪了石介的女婿徐生。
賞析:
這首詩以自然景觀為背景,表達了蘇轍對隱逸生活和學問的向往。竹林、溪水和畫舫等元素都是表現山水田園之美的象征。詩中描繪的竹林分徑和水通的景象,給人一種寧靜和自由的感覺,暗示了隱居者追求寧靜、遠離塵囂的心境。溪上路窮,只能乘坐畫舫,意味著追求隱逸的人需要克服一定的困難和阻礙。城中的客人釣魚,展示了隱居者在避世的同時,也能欣賞和共享自然之趣。
詩中的“林泉”象征著自然山水的美好,而“簿領疏”則表達了蘇轍在野外學問的意境,追求自由而寬廣的學術空間。而對于“徂徠石夫子”的不識,則可能暗示了蘇轍在求學的過程中,有一些遺憾和不足。最后一句提到蘇轍親自拜訪徐生,尋找石介的遺書,顯示了他對學問的渴望和對前輩學者的敬重。
總體而言,這首詩詞通過山水田園的描繪,表達了蘇轍對隱逸生活和學問的向往,以及他在追求學問的過程中的苦心和努力。它展現了一種追求自由、遠離塵囂、專心于學問的理想境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