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送王璋長官赴真定孫和甫辟書 / 作者:蘇轍 |
昔年旅南服,始識王荊州。
威動千里肅,恩寬行客留。
従容見少子,風采傾凡儔。
溫然吐詞氣,已覺清且修。
不見十五年,相逢話百憂。
青衫走塵土,白發各滿頭。
新棄東海邑,愿従北諸侯。
北鄙事方夥,饑饉連戈矛。
盟好未可輕,念當事懷柔。
主將今老成,勉盡良計籌。
|
|
送王璋長官赴真定孫和甫辟書解釋:
《送王璋長官赴真定孫和甫辟書》是蘇轍在宋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昔年旅南服,始識王荊州。
威動千里肅,恩寬行客留。
從容見少子,風采傾凡儔。
溫然吐詞氣,已覺清且修。
不見十五年,相逢話百憂。
青衫走塵土,白發各滿頭。
新棄東海邑,愿從北諸侯。
北鄙事方伙,饑饉連戈矛。
盟好未可輕,念當事懷柔。
主將今老成,勉盡良計籌。
詩意:
這首詩是蘇轍送別王璋長官前往真定的一首賦詩。詩中回憶了他們相識的往事,表達了對王璋的敬佩和留戀之情。詩人贊揚王璋的威嚴和寬容,他的儀態和風采使他在眾人中脫穎而出。詩人認為王璋已經具備了清明和修養的品質,言辭溫和而有力。經過十五年不見,他們相逢時交談百感交集,王璋已滿頭白發,頗有滄桑之感。王璋決心離開東海邑,愿意跟隨北方的諸侯。北方的事務艱難而危險,饑饉和戰爭接連不斷。王璋對盟約的重要性心存敬重,同時也思考如何處理內外事務以保持國家的穩定。雖然王璋如今已經年老,但他仍然要努力盡力策劃良好的政策。
賞析:
這首詩詞以送別的形式表達了蘇轍對王璋的敬佩和留戀之情。他首先回憶了與王璋相識的時刻,贊揚了他的威嚴和寬容。詩人對王璋的儀態和風采贊嘆不已,認為他已具備了一個優秀領導者的品質。詩中的描寫溫和而真實,通過對王璋白發滿頭的描寫,傳達了歲月的流轉和王璋執政的艱辛。王璋選擇離開東海邑,愿意追隨北方的諸侯,表明了他對國家大局的考慮和責任感。最后,詩人提到王璋已經年老,但仍然鼓勵他繼續努力,盡自己的所能為國家制定良好的政策。
整首詩詞通過對王璋的贊美和送別,展現了蘇轍對王璋的深切敬佩和對國家命運的憂慮。他通過描寫王璋的品質和選擇,表達了對領導者應有的威嚴、寬容和智慧的贊揚,同時也對國家局勢的艱難和風險提出了關切。整體上,這首詩詞既是對王璋的禮贊,也是對國家政治狀況的反思。它展現了作者對領導者的期望和對國家命運的憂慮,同時也表達了對友情和歲月流轉的情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