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送余京同年兄通判嵐州 / 作者:蘇轍 |
矯矯吳越士,遠為并代行。
寒暄雖云異,慷慨慰平生。
我昔在濟南,君時事淄青。
連年食羊炙,便欲忘莼羹。
問君棄鄉國,何似敝屣輕。
丈夫事揚志,歸去無田耕。
閑官少愧恥,教子終余齡。
定心養浩氣,閉目收元精。
此志我亦然,偶與長者并。
會合不可期,未易夸者評。
|
|
送余京同年兄通判嵐州解釋:
《送余京同年兄通判嵐州》是蘇轍在宋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它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矯矯吳越士,遠為并代行。
矯矯:形容英勇威武的樣子。
吳越:指南宋時期的兩個重要地區,分別是吳地和越地,代表了南方地區。
并代:指北方地區。
這句詩詞描述了作者余京(即詩中的主人公)英勇威武的形象,他遠離南方的吳越地區,到北方并代地區行使職務。
寒暄雖云異,慷慨慰平生。
寒暄:指不同地區的寒暄禮儀。
雖云異:雖然禮儀不同。
慷慨:形容主人公的豪情激昂。
慰:慰勞,撫慰。
平生:一生。
這句詩詞表達了雖然禮儀不同,但主人公余京慷慨豪情地撫慰了自己的一生。
我昔在濟南,君時事淄青。
昔:過去。
濟南:即詩中的作者所在地,也是在吳越地區。
君時事淄青:指作者在濟南時,主人公余京在淄青地區的時事。
這句詩詞描述了作者在過去曾在濟南居住,而主人公余京則在淄青地區從事時事。
連年食羊炙,便欲忘莼羹。
連年:連續的幾年。
食羊炙:吃羊肉烤肉。
莼羹:一種南方的菜肴。
這句詩詞表達了作者在濟南連續幾年只吃羊肉烤肉,而主人公余京則想忘記南方的莼羹。
問君棄鄉國,何似敝屣輕。
棄:離開。
似:像。
敝屣:破舊的鞋。
輕:不在意。
這句詩詞問主人公余京離開家鄉國家是否像作者那樣對待破舊的鞋一樣不在意。
丈夫事揚志,歸去無田耕。
丈夫:指男子。
事揚志:追求事業、抒發志向。
歸去無田耕:回鄉不務農耕。
這句詩詞表達了丈夫應該追求事業、抒發志向,而不是回鄉務農耕種。
閑官少愧恥,教子終余齡。
閑官:指閑散的官員。
愧恥:感到羞愧。
教子:教育子女。
終余齡:一生的最后時光。
這句詩詞表達了閑散的官員少有羞愧之心,而主人公余京則重視教育子女,直到生命的最后時光。
定心養浩氣,閉目收元精。
定心:使心境穩定。
養浩氣:培養豪情激昂的氣概。
閉目:閉上眼睛。
收元精:收斂精神。
這句詩詞表達了使心境穩定,培養豪情激昂的氣概,閉上眼睛收斂精神的意愿。
此志我亦然,偶與長者并。
此志:指前文所述的豪情激昂的志向。
我亦然:我也是如此。
偶與長者并:偶然與長者相聚。
這句詩詞表達了作者與主人公余京有著相同的志向,偶然與長者相聚。
會合不可期,未易夸者評。
會合:相會。
不可期:難以預料。
未易夸者評:不容易夸獎的人評價。
這句詩詞表達了相聚的機會難以預料,不容易得到他人的贊譽。
總的來說,這首詩詞《送余京同年兄通判嵐州》通過描述主人公余京的形象、回憶作者在濟南的經歷以及表達對志向、事業和家庭教育的思考,展現了作者對友人的送別和祝福之情。詩中主要表達了作者對余京的敬佩和贊賞,同時也探討了人生的意義和價值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