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李公擇赴歷下道中雜詠十二首其六呂梁 / 作者:蘇轍 |
出沒懸流雖有道,憑陵險地本無心。
未能與物都無礙,咫尺清泉亦自深。
|
|
和李公擇赴歷下道中雜詠十二首其六呂梁解釋:
《和李公擇赴歷下道中雜詠十二首其六呂梁》是蘇轍在宋代創(chuàng)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它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出沒懸流雖有道,
憑陵險地本無心。
未能與物都無礙,
咫尺清泉亦自深。
詩意:
這首詩詞描繪了在呂梁山道路中的景色和思考。雖然有一條出沒于懸崖峭壁之間的小溪,它雖然有一條自己的道路,但它并不在乎這些。作者認識到自然界的萬物并不受人為規(guī)則的束縛,而自然界中的一切都能自由流動。他也意識到自己尚未能夠達到與自然界一樣自由的狀態(tài),即使是在距離自然界只有咫尺之遙的清泉中,作者的思想仍然有所羈絆。
賞析:
這首詩詞通過描繪呂梁山道路中的出沒懸流和險地,表達了作者對自然界的思考和自己與自然界的關(guān)系。懸流自有其道,不受外界規(guī)則的制約,象征著自然界的自由和無拘無束。相比之下,人類的思想和行為受到各種約束,無法達到與自然界一樣自由的狀態(tài)。即使在距離自然界非常近的清泉中,作者的思想依然有所羈絆,這反映了人與自然之間的差異和隔閡。
這首詩詞展示了蘇轍對自然界的敬畏和對自身境遇的思考。它提醒人們要珍惜自然的自由與純凈,并反思自身的束縛和局限。同時,通過描繪呂梁山的景色,詩詞還展示了蘇轍對自然景觀的細膩觀察和感受,以及他對詩意的表達能力。整體而言,這首詩詞既富有哲理,又具備美麗的意象,是蘇轍在游覽呂梁山途中的一次思想和藝術(shù)的表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