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李公擇赴歷下道中雜詠十二首其一泛清河 / 作者:蘇轍 |
南北無多水,崎嶇未舍船。
何時好霖雨,是處有通川。
墳垅看書卷,興亡指道邊。
蒼茫半秋草,猶復較愚賢。
|
|
和李公擇赴歷下道中雜詠十二首其一泛清河解釋:
《和李公擇赴歷下道中雜詠十二首其一泛清河》是蘇轍創作的一首詩詞,屬于宋代文學作品。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泛清河
南北無多水,
崎嶇未舍船。
何時好霖雨,
是處有通川。
墳垅看書卷,
興亡指道邊。
蒼茫半秋草,
猶復較愚賢。
中文譯文:
漂浮在清河上
南北之間水流稀少,
崎嶇的路途未能舍棄船。
何時才能有一場甘霖,
有一處可以通向大河。
在墳墓旁閱讀書卷,
探討興亡指向道邊。
蒼茫的半秋草原,
依然在評價愚者和智者。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以清河為背景,通過描繪清河的水流稀少,表達了詩人內心的孤寂和迷茫。南北無多水的描寫暗示了時光的流逝和機會的稀少,崎嶇未舍船則表達了詩人在困境中仍然堅持不懈的精神。
詩人渴望一場甘霖,期盼著一場好的雨水,以期帶來新的希望和機遇。同時,他希望找到一條通向大河的路徑,寓意著他希望找到通向成功和輝煌的道路。
在墳垅旁觀看書卷,詩人思考興亡的道理,指向道邊,表達了他對歷史的思考和對社會變遷的關注。他希望通過閱讀書籍,探討興衰的道理,更好地理解人生的意義和價值。
最后兩句“蒼茫半秋草,猶復較愚賢”表達了詩人對世事變遷的感慨。蒼茫的半秋草原象征著時光的流逝和事物的更迭,而愚者和賢者的比較則體現出詩人對人生智慧和追求的思考。
總的來說,這首詩詞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繪,抒發了詩人內心的孤寂和迷茫,同時也表達了對成功和興衰的思考。詩中融入了對歷史和人生的思考,展現了蘇轍獨特的情感和思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