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歲首鄉俗寄子瞻二首其一踏青 / 作者:蘇轍 |
江上冰消岸草青,三三五五踏青行。
浮橋沒水不勝重,野店壓糟無復清。
松下寒花初破萼,谷中幽鳥漸嚶鳴。
洞門泉脈龍睛動,觀里丹池鴨舌生。
山下瓶罌沾稚孺,峰頭鼓樂聚簪纓。
縞裙紅袂臨江影,青蓋驊騮踏石聲。
曉去爭先心蕩漾,莫歸夸後醉從橫。
最憐人散西軒靜,曖曖斜陽著樹明。
|
|
記歲首鄉俗寄子瞻二首其一踏青解釋:
《記歲首鄉俗寄子瞻二首其一踏青》是宋代蘇轍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江上冰消岸草青,
三三五五踏青行。
浮橋沒水不勝重,
野店壓糟無復清。
松下寒花初破萼,
谷中幽鳥漸嚶鳴。
洞門泉脈龍睛動,
觀里丹池鴨舌生。
山下瓶罌沾稚孺,
峰頭鼓樂聚簪纓。
縞裙紅袂臨江影,
青蓋驊騮踏石聲。
曉去爭先心蕩漾,
莫歸夸后醉從橫。
最憐人散西軒靜,
曖曖斜陽著樹明。
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宋代歲首時人們的鄉俗踏青景象。冬天的江上冰消了,岸邊的草變得青翠。人們三三五五地結伴踏青,享受春天的美景。然而,浮橋因為江水退去而沒有水,無法承載人們的重量;野店因為游客眾多而變得雜亂不清。不遠處的松樹下,寒花初綻,谷中的鳥兒開始婉轉鳴唱。洞門處的泉水流動,泉眼中的龍瞳閃爍;觀景區的丹池中,荷葉上的鴨嘴苗開始生長。山下的小孩子沾滿了瓶罌,峰頂上的鼓樂聚集著仕宦人士。縞裙紅袖的女子站在江邊的倒影中,青色帳篷下的驊騮馬踏著石頭發出聲響。清晨出發的人們爭先恐后,心情激蕩,不愿輕易回去,而醉酒的人們則隨意橫行。最讓人憐愛的是散去后的西軒寂靜,斜陽映照著樹木,給人一種溫暖的感覺。
賞析:
這首詩詞以寫實的手法描繪了宋代歲首時的鄉俗風情。作者通過描繪自然景物和人們的行為,展現了踏青活動的歡樂氛圍和景色的美麗。詩中的對比手法也相當巧妙,通過對浮橋與野店、松下與谷中、洞門與觀里的對比,凸顯了人們在踏青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和享受到的樂趣。同時,詩中運用了形象生動的描寫手法,如洞門泉脈龍睛動、觀里丹池鴨舌生等,使整首詩充滿了生機和活力。
此外,詩中還展現了人們在踏青中的不同心態和行為,如爭先心蕩漾的熱情和夸后醉從橫的放縱。最后,詩的結尾以描述散去后的寧靜景象,通過西軒靜、斜陽明、樹木映照,給人以一種溫馨而寧靜的感受,使整首詩在歡樂與寧靜之間形成了一種對比和平衡。
總體而言,這首詩通過對自然景物和人們踏青活動的描繪,展現了春天的美好和人們的歡樂,同時也透露出對歲首鄉俗的思考和對寧靜的向往。它以細膩的描寫、生動的形象和對比手法,將讀者帶入了宋代歲首的鄉村景象,讓人們感受到春天的氣息和踏青的愉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