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次韻毛君上書求歸未報 / 作者:蘇轍 |
白發憂民帶減圍,頻聞慷慨賦將歸。
近傳道士連三咽,久悟禪門第一機。
夜永庵中詩自得,日高門外客來稀。
此心素定誰能勸,只有丁寧詔莫違。
|
|
次韻毛君上書求歸未報解釋:
《次韻毛君上書求歸未報》是蘇轍所寫的一首詩詞,下面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白發憂民帶減圍,
頻聞慷慨賦將歸。
近傳道士連三咽,
久悟禪門第一機。
夜永庵中詩自得,
日高門外客來稀。
此心素定誰能勸,
只有丁寧詔莫違。
詩意:
這首詩詞是蘇轍作為對毛君上書未得回應的回答。詩中表達了蘇轍對國家民生憂慮的心情,他的頭發已經變白了,他帶著悲傷和焦慮。他多次聽到毛君慷慨地表示要回來,但遲遲沒有音信。近來傳言有道士連續三次咽聲而亡,蘇轍久悟禪門的機緣,意味著他深悟禪宗的道理,認為禪門是最高明的修行方法。夜晚在僧舍中,他自得其樂于創作詩歌,而白天在官門外的客人來訪稀少。他表示自己內心已經堅定,沒有人能勸他改變,只有丁寧的詔令是不能違背的。
賞析:
這首詩詞表達了蘇轍對國家民生的憂慮和他對官場的失望。他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和感悟,表達了對時局的擔憂和對禪宗修行的推崇。他通過描繪自己的生活狀態,突出了官場的冷漠和虛偽,以及自己對于身心的寄托和慰藉。整首詩詞情感真摯,表達了作者對于現實的思考和對內心追求的堅定,同時也凸顯了他對丁寧的忠誠和對道義的堅守。
此外,詩中運用了對比手法,夜晚自得其樂,而白天門外的客人卻來得稀少,突顯了官場的浮躁和虛偽。整首詩詞以簡練的語言和深刻的意象,展現了蘇轍的才情和對社會現實的思考,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