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奉使契丹二十八首其十出山 / 作者:蘇轍 |
燕疆不過古北關,連山漸少多平田。
奚人自作草屋住,契丹駢車依水泉。
橐駝羊馬散川谷,草枯水盡時一遷。
漢人何年被流徙,衣服漸變存語言。
力耕分獲世為客,賦役稀少聊偷安。
漢奚單弱契丹橫,目視漢使心凄然。
石瑭竊位不傳子,遺患燕薊逾百年。
仰頭呼天問何罪,自恨遠祖從祿山。
|
|
奉使契丹二十八首其十出山解釋:
《奉使契丹二十八首其十出山》是蘇轍在宋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詩詞的中文譯文:
燕疆不過古北關,
連山漸少多平田。
奚人自作草屋住,
契丹駢車依水泉。
橐駝羊馬散川谷,
草枯水盡時一遷。
漢人何年被流徙,
衣服漸變存語言。
力耕分獲世為客,
賦役稀少聊偷安。
漢奚單弱契丹橫,
目視漢使心凄然。
石瑭竊位不傳子,
遺患燕薊逾百年。
仰頭呼天問何罪,
自恨遠祖從祿山。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描繪了奉使到契丹境內的景象和對當時政治局勢的思考。
詩的開頭提到了燕疆,即中國北方的邊境地區。古北關是指連接中國和契丹地區的重要關口。隨著向北行進,連綿的山脈逐漸減少,取而代之的是廣闊的平田。這里描繪了地理環境的變化,顯示了兩地的差異。
接下來,詩中提到了奚人和契丹人的生活方式。奚人自己建造簡陋的草屋居住,契丹人則騎著豪華的駢車依靠水泉居住。這里體現了奚人與契丹人在生活水平上的差距。
詩中還描述了大漠中的景象,橐駝、羊馬在廣闊的川谷中散落,而當草枯水盡時,人們就會遷徙。這一描寫表達了沙漠地區的艱苦環境和居民的生活困境。
接下來,詩詞轉向描述漢人的遭遇。詩中提到漢人被流徙,衣服逐漸改變,語言存留。這反映了漢人在契丹統治下的身份變遷和文化的交融。
詩的后半部分,詩人以自身的立場和感受來表達。他以力耕分獲的身份作為客人生活在此地,賦役少,可以稍微安心。然而,漢人與奚人相比,單薄而弱小,而契丹人則傲慢而強勢。詩人心中凄然,用目視漢使來象征漢人在契丹人面前感到的無奈和困惑。
最后,詩人提到石瑭竊位,不傳子孫,造成燕薊地區長期的困擾和遺患。他仰頭呼天,問自己的祖先犯了何罪,懊悔遠祖從祿山來到這里。
整首詩詞通過描繪契丹地區的景象,反映了當時政治局勢下的人民生活狀況和詩人對此的思考。展現了作者對于民族關系、地域差異和政治現實的思考和感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