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次韻子瞻宿南山蟠龍寺 / 作者:蘇轍 |
谷中夜行不見月,上下不辨山與谷。
前呼后應行相従,山頭誰家有遺燭。
跫跫深徑馬蹄響,落落稀星著疏木。
行投野寺僧已眠,叩門無人狗出縮。
號呼従者久嗔罵,老僧下床揉兩目。
問知官吏冒夜來,掃床延客臥華屋。
釜中無羹甑實盡,愧客滿盎惟脫粟。
客來已遠睡忘覺,僧起開堂勸晨粥。
自嗟奔走閔僧閑,偶然來過何年復。
留詩滿壁待重游,但恐塵埃難再讀。
|
|
次韻子瞻宿南山蟠龍寺解釋:
詩詞:《次韻子瞻宿南山蟠龍寺》
朝代:宋代
作者:蘇轍
谷中夜行不見月,
上下不辨山與谷。
前呼后應行相従,
山頭誰家有遺燭。
跫跫深徑馬蹄響,
落落稀星著疏木。
行投野寺僧已眠,
叩門無人狗出縮。
號呼從者久嗔罵,
老僧下床揉兩目。
問知官吏冒夜來,
掃床延客臥華屋。
釜中無羹甑實盡,
愧客滿盎惟脫粟。
客來已遠睡忘覺,
僧起開堂勸晨粥。
自嗟奔走閔僧閑,
偶然來過何年復。
留詩滿壁待重游,
但恐塵埃難再讀。
中文譯文:
在谷中夜行看不見月亮,
上下無法分辨山和谷。
前面呼喊得到回應,隨行而動,
山頂上有人家留下的殘燭。
馬蹄聲在幽深的小徑上回響,
星星稀疏地點綴在稀疏的樹枝上。
到了野寺,僧人已經入眠,
敲門無人,只有狗縮在里面。
隨從久等不耐煩,開始嗔罵,
老僧下床揉了揉雙眼。
問知官吏冒著夜來,
打掃床鋪,邀請客人臥于華麗的屋子。
鍋中沒有菜羹,甑里的米已經用盡,
慚愧地給客人端上空盎,只有些許粗糧。
客人來時已經很遠,睡意忘卻,
僧人起身開堂,勸人們喝晨粥。
自嘆奔波勞累,懷念閑逸的僧人生活,
偶然來過,不知過去了多少年。
留下詩作滿壁,等待著重游的時刻,
但擔憂塵埃會讓詩作難以再次閱讀。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一個夜晚的行程,描述了作者在南山蟠龍寺的一次夜行經歷。整首詩以寂靜、幽暗的夜晚為背景,通過細膩的描寫展示了山野寺院的冷落和僧人的清貧生活。
詩的開頭,作者夜行于谷中,但月亮被云遮擋,無法照亮周圍的山和谷,給人以沉寂與迷茫的感覺。接著,作者描述了行進的隊伍,前呼后應,彼此相隨,顯露出夜行的寂靜與孤獨。
在山頂上,作者發現有人家的遺留物,一支燭火,暗示著人世間的痕跡,以及他們曾經的存在。這個畫面與前文的寂靜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接下來,作者通過描寫馬蹄聲和星星的分布,增加了詩的音樂性和視覺感。馬蹄聲在深邃的小徑上回響,星星稀疏地點綴在稀疏的樹枝上,營造出一種幽靜的夜晚氛圍。
當作者到達野寺時,發現僧人已經入眠,叩門無人回應,只有狗縮在里面,凸顯了這座寺院的荒涼和冷清。
隨從久等不耐煩,開始嗔罵,而老僧聽到聲音后下床揉眼,表現出僧人們平素的寧靜與清凈生活被打擾的情景。
詩的后半部分,作者詢問官吏為何在深夜前來,官吏解釋是為了掃床并邀請客人入住華麗的屋子。然而,由于時間太晚,官吏只能給客人端上空盎而不是豐盛的羹湯,體現了僧寺的貧困和樸素。
最后,詩人自憐自嘆,感慨奔波勞累的生活,思念閑逸的僧人生活。他偶爾來到這里,但不知過去了多少年。他留下的詩作已經滿滿地寫滿墻壁,等待著他再次重游,但他擔心塵埃會使這些詩作難以閱讀。
整首詩以寂靜、幽暗的夜晚為背景,通過描寫山野寺院的景象和僧人的生活狀態,表達了對閑逸生活的向往和對現實世俗的煩惱之情。通過對細節的描寫,詩中營造出了一種深沉而寂寥的意境,使讀者感受到了寧靜與孤寂的氛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