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嵩山十首 搗衣石 / 作者:蘇轍 |
玉女云為衣,飄搖不須搗。
空傳巖下石,夜杵知誰抱。
清泉供浣濯,素月鋪繒縞。
人世迫秋寒,處處砧聲早。
|
|
登嵩山十首 搗衣石解釋:
《登嵩山十首 搗衣石》是宋代文學家蘇轍的作品。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玉女云為衣,飄搖不須搗。
空傳巖下石,夜杵知誰抱。
清泉供浣濯,素月鋪繒縞。
人世迫秋寒,處處砧聲早。
詩意:
這首詩以登臨嵩山為背景,通過描繪山中的搗衣石,抒發了作者的思考和感慨。詩中表達了對自然界和人世間的感嘆,以及對人們在秋寒時節勤勞生活的描繪。
賞析:
這首詩的詩意通過描繪搗衣石展開。首句“玉女云為衣,飄搖不須搗。”以嵩山上的云朵比喻為衣裳,形容云朵輕盈飄逸,不需要搗打。這里可以理解為對自然界的贊美,表達了山中云霧的美妙和自然的神奇。
接著,詩中提到“空傳巖下石,夜杵知誰抱。”這里描述了山中的石頭和夜晚里的搗衣聲。這兩句意味深長,暗示了人們在山中勞作的辛勤和安靜的夜晚。石頭被空氣中傳來的搗衣聲所包圍,似乎在思考著這個世界的喧囂和安寧。
接下來的兩句“清泉供浣濯,素月鋪繒縞。”描述了清澈的泉水和潔白的月光。清泉供應著人們洗滌衣物的需要,素月則將月光鋪滿在織布機上。這里表達了人們在秋寒時節勤勞地生活,同時也展示了自然界的美好和恩賜。
最后一句“人世迫秋寒,處處砧聲早。”表達了人們在秋天的寒冷中辛勤工作的景象。砧聲是捶打布料的聲音,這里用來象征人們的辛勤勞作。整句詩傳達了作者對人世間壓抑和繁忙的感嘆,同時也展示了人們在秋天勤勞的景象。
總體來說,這首詩通過描繪自然界和人世間的景象,表達了作者對自然的贊美、對人們辛勤勞作的贊揚以及對繁忙世界的思考和感嘆。它展示了蘇轍對自然和人類生活的細膩觀察,并以樸實的語言傳達出生活的真實與美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