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送高安羅令審禮 / 作者:蘇轍 |
一邑憂勞水旱中,牛刀閑暇似無功。
政成仍喜新蠶熟,歸去還將舊橐空。
清白久聞夸父老,沉埋誰為訴諸公。
謫居長恨交游少,悵望肩輿又欲東。
|
|
送高安羅令審禮解釋:
《送高安羅令審禮》是蘇轍的一首詩詞,描寫了詩人蘇轍送別高安羅令審禮時的心情和感慨。以下是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一座城邑在水旱之中憂勞,
牛刀閑暇似乏無功。
政事成功后仍喜新蠶熟,
歸去卻將舊橐空。
清白的聲譽久已聞于夸父老,
沉埋的身軀應是訴諸公。
被貶居的人,長久怨恨交游稀少,
仰望著肩輿卻又渴望東歸。
詩意:
這首詩詞表達了蘇轍對自己處境的思考和感嘆。詩中的一邑受到水旱之災,人們辛勞無功,暗示著社會的困苦和無奈。政治事務雖然有所成就,但回歸故鄉(xiāng)時攜帶的橐(背簍)卻是空空如也,象征著蘇轍內心的失落和空虛。蘇轍對自己的廉潔清白感到驕傲,但他的忠言逐漸被掩埋,無法得到公正的對待。他被貶居異鄉(xiāng),孤獨且怨恨交游少,但又渴望東歸,重新開始。
賞析:
這首詩詞以簡潔的語言展現了蘇轍內心的苦悶和迷茫。通過描繪一邑的水旱困境和自己的失意遭遇,蘇轍傳達了對社會和個人命運的憂慮和反思。詩中運用了對比手法,將政事的成就與個人的空虛形成鮮明的對比,突出了詩人在權力和現實面前的無奈。同時,詩中還體現了蘇轍對清白和正義的追求,他對自己的價值和忠誠感到自豪,但卻被時代的浮躁和權謀所淹沒。詩人表達了對過去友誼和家鄉(xiāng)的思念,同時對未來的向往和希望。
總體而言,《送高安羅令審禮》通過對現實困境的揭示和個人情感的抒發(fā),展現了蘇轍作為文人官員的矛盾心態(tài)和對社會的關切。詩詞簡練而含蓄,凸顯了蘇轍對清廉和正義的追求,同時也反映了宋代社會的一些普遍問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