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月十六日 / 作者:蘇轍 |
上元已過欲收燈,城郭游人一倍增。
陌上紅塵霏似霧,云間明月冷如冰。
誰言世上驅馳客,老作庵中寂定僧。
漏水半消燈火冷,長空無滓色澄澄。
|
|
正月十六日解釋:
詩詞:《正月十六日》
朝代:宋代
作者:蘇轍
上元已過欲收燈,
城郭游人一倍增。
陌上紅塵霏似霧,
云間明月冷如冰。
誰言世上驅馳客,
老作庵中寂定僧。
漏水半消燈火冷,
長空無滓色澄澄。
中文譯文:
上元節已經過去,人們想要收起燈籠,
城郭里的游人比平常多了一倍。
大街上紅塵彌漫,仿佛是薄霧,
天空中的明月冷冰冰。
誰說世上充滿了忙碌的旅客,
老僧依然寧靜地居住在庵堂之中。
滴水漏下,燈火漸漸消減,
空曠的天空中沒有一絲雜質,它清澈透明。
詩意和賞析:
《正月十六日》是蘇轍在宋代創作的一首詩詞。這首詩描繪了正月十六的景象,結合了傳統的元宵節慶典和作者對人生的思考。
首先,詩中描述了上元節已經過去,人們想要收起燈籠的情景。城郭里游人的數量猛增,反映了節日期間人們熱鬧的氛圍。
接下來,詩人運用紅塵和霧的比喻,將繁忙喧囂的塵世與薄霧相聯系,形象地表達了都市生活的喧囂和浮躁。
然后,蘇轍通過描繪冷冰冰的明月和寂靜的庵堂中的老僧,對比了繁忙的世俗生活和寧靜的修行生活。他質問誰能說世上只有忙碌奔波的人,老僧仍然選擇在庵堂中靜心修行。
最后兩句描述了滴水漏下的聲音、漸漸消減的燈火和潔凈的天空,表達了寂靜中的寧靜與清澈。
整首詩以對比的手法展示了繁忙喧囂與寧靜靜謐之間的對立。蘇轍通過這種對比,表達了他對熱鬧喧囂世界的厭倦,以及對寧靜和內心平靜的追求。詩中的景物描寫細膩而生動,意境清新,表達了作者對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對寧靜境界的向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