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來常讀易,頃者欲還嵩”是出自《王昌齡》創作的“趙十四兄見訪”,總共“6”句,當前“晚來常讀易,頃者欲還嵩”是出自第3句。
“晚來常讀易,頃者欲還嵩”解釋: 《趙十四兄見訪》是唐代詩人王昌齡創作的一首五言古詩。這首詩主要表達了詩人與友人趙十四相見時的情景以及對隱居生活的向往。 具體解釋這兩句“晚來常讀易,頃者欲還嵩”: 1. “晚來常讀易”:這句的意思是說,到了晚上,我常常閱讀《周易》。《周易》是中國古代的一部重要典籍,包含了豐富的哲學思想和人生智慧。詩人通過這句話表達了自己對學問的熱愛以及對深奧哲理的追求。 2. “頃者欲還嵩”:這句的意思是說,不久前我還打算回到嵩山隱居。這里的“嵩”指的是嵩山,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境內,是中國著名的五岳之一,也是古代文人墨客向往的地方。詩人提到自己曾經有歸隱的念頭,反映了他對自然美景和寧靜生活的向往。 結合這兩句詩來看,王昌齡在表達自己對學問的熱愛的同時,也透露出一種對遠離塵囂、回歸自然生活的渴望。這種情感在中國古代文人的作品中非常常見,他們往往通過山水田園來寄托自己的理想和情懷。而趙十四兄的到來,可能打斷了詩人歸隱的想法,或者是在友人面前表達了自己內心的矛盾與掙扎。 至于故事背景,雖然沒有明確的記載,但可以推測王昌齡當時可能正處在一種半隱居的狀態,或是對隱居生活有所向往。他的朋友趙十四來訪,可能是為了探討學問、分享生活感悟,也可能只是來探望老友,共度一段時光。這樣的場景在中國古代文人之間非常普遍,他們通過詩歌交流思想感情,共同追求精神上的滿足和心靈的寧靜。
查看完整“晚來常讀易,頃者欲還嵩”相關詩詞以及介紹... >>
上一句:晚來常讀易,頃者欲還嵩 的上一句
下一句:晚來常讀易,頃者欲還嵩 的下一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