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歌行 / 作者:王昌齡 |
南渡洛陽津,西望十二樓。
明堂坐天子,月朔朝諸侯。
清樂動千門,皇風被九州。
慶云從東來,泱漭抱日流。
升平貴論道,文墨將何求。
有詔征草澤,微誠將獻謀。
冠冕如星羅,拜揖曹與周。
望塵非吾事,入賦且遲留。
幸蒙國士識,因脫負薪裘。
今者放歌行,以慰梁甫愁。
但營數斗祿,奉養每豐羞。
若得金膏遂,飛云亦可儔。
|
|
放歌行解釋:
中文譯文:
南渡洛陽津,西望十二樓。
明堂坐天子,月朔朝諸侯。
清樂動千門,皇風被九州。
慶云從東來,泱漭抱日流。
升平貴論道,文墨將何求。
有詔征草澤,微誠將獻謀。
冠冕如星羅,拜揖曹與周。
望塵非吾事,入賦且遲留。
幸蒙國士識,因脫負薪裘。
今者放歌行,以慰梁甫愁。
但營數斗祿,奉養每豐羞。
若得金膏遂,飛云亦可儔。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王昌齡寫給梁德琳的作品,表達了作者對朝廷政治的憧憬和對自身境遇的思考。詩中通過描繪洛陽的景象,表達了對歷史輝煌的向往和對現實困境的感慨。
詩的開篇以洛陽城為背景,描繪了明堂和十二樓的壯麗景色。明堂坐天子,月初朝見諸侯,顯示出帝王之威和王朝的榮光。清樂動千門,皇風被九州,表現了朝廷繁華盛世的景象。
接下來的幾句詩描述了自然景觀的美麗。慶云從東來,泱漭抱日流,形容云霞和江河的宏大景象。
詩的后半部分,作者開始思考與現實的關系。升平貴論道,文墨將何求,表達了對道德和文學之路的追求。有詔征草澤,微誠將獻謀,顯示出作者對進入朝廷從政的渴望。
然而,望塵非吾事,入賦且遲留,作者并不愿意陷入朝廷紛爭的煩擾中。幸蒙國士識,因脫負薪裘,感慨自己得到了理解與知音。
最后兩句表達了作者的愿望和對未來的期待。放歌行,以慰梁甫愁,表達了作者借歌吟來撫慰梁德琳的愁苦。但營數斗祿,奉養每豐羞,表示作者對功名利祿的不屑一顧。若得金膏遂,飛云亦可儔,希望能夠獲得金膏遂,飛黃騰達。
整首詩抒發了作者對功名利祿和政治權力的矛盾心理,通過對洛陽景象的描繪,呈現了盛世繁華與個人追求的對比。同時也表達了對美好未來的向往和夢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