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越王樓歌(太宗子越王貞為綿州刺史,作臺于州城西北) / 作者:杜甫 |
綿州州府何磊落,顯慶年中越王作。
孤城西北起高樓,碧瓦朱甍照城郭。
樓下長江百丈清,山頭落日半輪明。
君王舊跡今人賞,轉見千秋萬古情。
|
|
越王樓歌(太宗子越王貞為綿州刺史,作臺于州城西北)解釋:
越王樓歌(太宗子越王貞為綿州刺史,作臺于州城西北)
綿州州府何磊落,顯慶年中越王作。
孤城西北起高樓,碧瓦朱甍照城郭。
樓下長江百丈清,山頭落日半輪明。
君王舊跡今人賞,轉見千秋萬古情。
中文譯文:越王樓之歌(太宗的兒子越王貞被任命為綿州刺史,在州城西北建造了一座臺子)
綿州州府陳舊落敗,顯慶年間越王建造。
獨自屹立于城西北,綠色的瓦片和紅色的尖角照亮了城郭。
樓下的長江清澈無比,山頂的太陽落下一半明亮。
盡管君王的舊跡現在被人所賞識,也能感受到千秋萬古的濃情。
詩意和賞析:這首詩描述的是唐代詩人杜甫所見到的綿州越王樓的景象。越王樓位于綿州的州城西北,是太宗的兒子越王貞擔任綿州刺史時建造的。詩中描繪了樓的外觀和周圍的景色。樓的瓦片是綠色的,尖角是紅色的,給整個城郭帶來了明亮的色彩。樓下是長江,清澈見底;山頂的太陽正落下一半,給人一種濃烈的情感。詩的最后表達了杜甫在賞識越王樓之時所產生的感慨,他認為君王的舊跡不僅僅是當下可以欣賞的,更體現了千秋萬代的情懷。整首詩通過描繪景物和抒發情感,展示了杜甫對歷史文化的尊重和愛慕之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