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犀行 / 作者:杜甫 |
君不見秦時蜀太守,刻石立作三犀牛。
自古雖有厭勝法,天生江水向東流。
蜀人矜夸一千載,泛溢不近張儀樓。
今年灌口損戶口,此事或恐為神羞。
終藉堤防出眾力,高擁木石當清秋。
先王作法皆正道,鬼怪何得參人謀。
嗟爾三犀不經濟,缺訛只與長川逝。
但見元氣常調和,自免洪濤恣凋瘵。
安得壯士提天綱,再平水土犀奔茫。
|
|
石犀行解釋:
《石犀行》是唐代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詩。這首詩以石犀為載體,探討了時事和社會現象。
詩中描述了秦朝時期蜀地太守建立的三個石犀牛雕塑,這些石犀象征著蜀地的驕傲和自豪。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江水一樣向東流去。杜甫通過描繪蜀地人民仍然自大地相信他們的地方大于其他地方,將他們的自滿與現實形勢相對比。他指出,今年灌口損害了流失的人口,這可能引發全社會的擔憂。
詩人提醒人們,唐朝時期的防洪事業依靠著人民的眾志成城,而不是神靈或怪力亂神。他感嘆三犀之夸大了實際經濟能力,只是附庸于長江流域。然而,杜甫認為唐朝社會仍然是安定的,元氣充沛,因此不會像歷史上某些時期那樣經歷災難。
最后,詩人提出,如果有真正的英雄來統治和管理土地和水源,他們會以堅實的基礎重新安定社會。詩中的“石犀奔茫”意味著英雄的出現將能夠引領社會進入穩定和繁榮的新時期。
這首詩表達了對時事和社會現象的關切,暗示了社會的不穩定以及需要有擔當和能力的領導者來引領國家和社會復興的認識。詩意深遠,具有啟發和警示的作用。
中文譯文:
君不見秦時蜀太守,
刻石立作三犀牛。
自古雖有厭勝法,
天生江水向東流。
蜀人矜夸一千載,
泛溢不近張儀樓。
今年灌口損戶口,
此事或恐為神羞。
終藉堤防出眾力,
高擁木石當清秋。
先王作法皆正道,
鬼怪何得參人謀。
嗟爾三犀不經濟,
缺訛只與長川逝。
但見元氣常調和,
自免洪濤恣凋瘵。
安得壯士提天綱,
再平水土犀奔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