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筍行 / 作者:杜甫 |
君不見益州城西門,陌上石筍雙高蹲。
古來相傳是海眼,苔蘚蝕盡波濤痕。
雨多往往得瑟瑟,此事恍惚難明論。
恐是昔時卿相墓,立石為表今仍存。
惜哉俗態好蒙蔽,亦如小臣媚至尊。
政化錯迕失大體,坐看傾危受厚恩。
嗟爾石筍擅虛名,后來未識猶駿奔。
安得壯士擲天外,使人不疑見本根。
|
|
石筍行解釋:
石筍行
君不見益州城西門,
陌上石筍雙高蹲。
古來相傳是海眼,
苔蘚蝕盡波濤痕。
雨多往往得瑟瑟,
此事恍惚難明論。
恐是昔時卿相墓,
立石為表今仍存。
惜哉俗態好蒙蔽,
亦如小臣媚至尊。
政化錯迕失大體,
坐看傾危受厚恩。
嗟爾石筍擅虛名,
后來未識猶駿奔。
安得壯士擲天外,
使人不疑見本根。
《石筍行》這首詩是唐代杜甫所作。詩中描述了益州城西門的景象,其中有一對石筍屹立在道路兩側。這對石筍被傳說是海神的眼睛,經過無數年的風吹雨打,上面生滿了苔蘚,波濤的痕跡已經被侵蝕。
雨水多時這對石筍在風中會發出吱吱的聲響,對于這個傳說的真實性,詩人心中充滿了疑惑。他猜測這對石筍可能是昔日貴族的墓碑,用石筍來標記它們的位置。
詩人感嘆現實社會的俗態,那些人迎合權貴,無視大局,同時政治上的變革也是錯綜復雜,觀察者只能坐視國家面臨危機,卻因為得到了一些好處而沾沾自喜。
詩人嘆息石筍所帶來的虛名,它們宛如奔放的駿馬,后來人卻未能看到其本質。他希望能夠有一位壯士來到這里,擊退浩渺的宇宙中的一切虛無,讓人們能夠看到真相。
這首詩抒發了詩人對于社會虛偽和政治錯誤的憂慮,同時也寄托了對于真理和正義的向往。通過描述石筍作為象征,詩人表達了對于世道的反思,呼喚真實和正義的力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