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鹽井(鹽井在成州長道縣,有鹽官故城) / 作者:杜甫 |
鹵中草木白,青者官鹽煙。
官作既有程,煮鹽煙在川。
汲井歲榾榾,出車日連連。
自公斗三百,轉致斛六千。
君子慎止足,小人苦喧闐。
我何良嘆嗟,物理固自然。
|
|
鹽井(鹽井在成州長道縣,有鹽官故城)解釋:
《鹽井(鹽井在成州長道縣,有鹽官故城)》是唐代詩人杜甫的作品。詩意描繪了鹽井中的景象和鹽的生產過程,并讓人思考君子和小人的不同態度和命運。
詩中描述了鹽井中的景象,鹵中的草木都變白了,而年輕的官鹽之色卻變得更加青翠。官鹽的生產過程已經達到了一定的程度,鹽被煮制的煙霧彌漫在川地上。
詩人進一步描繪了鹽井的生產過程:每年汲井的次數很多,出車的頻率也很高。每次從鹽場出來,車上都裝滿了鹽。以公斗為單位,每次有三百斗,從而升級到六千斛。
接著,杜甫抒發了自己的感慨:君子應該慎重行動,而小人卻喧囂不止。他為自然法則而嘆息,認為一切事物都遵循自己的規律。
整首詩通過對鹽井景象和鹽的生產過程的描繪,展示了當時社會的運作方式和君子與小人的不同態度。同時,詩中回歸自然,表達了對自然法則的思考。
中文譯文:
鹵湯中的草木都變白了,
但年輕的官鹽卻更青翠。
官方的鹽已經有了一定的程序,
煮鹽的煙霧彌漫在川地上。
每年汲井的次數很多,
出車的頻率也很高。
每次從鹽場出來,
車上都裝滿了鹽。
每次三百斗鹽,
升級到六千斛。
君子應該慎重行動,
而小人卻喧囂不止。
我為自然法則而感嘆,
物理規律始終存在。
這首詩通過描繪鹽井中的景象和鹽的生產過程,以及杜甫的感慨,深思君子和小人的行為和自然法則。同時,詩中透露出對自然規律的敬畏和思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