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答韓使同在邊 / 作者:陳子昂 |
漢家失中策,胡馬屢南驅。
聞詔安邊使,曾是故人謨。
廢書悵懷古,負劍許良圖。
出關歲方晏,乘障日多虞。
虜入白登道,烽交紫塞途。
連兵屯北地,清野備東胡。
邊城方晏閉,斥堠始昭蘇。
復聞韓長孺,辛苦事匈奴。
雨雪顏容改,縱橫才位孤。
空懷老臣策,未獲趙軍租。
但蒙魏侯重,不受謗書誣。
當取金人祭,還歌凱入都。
|
|
答韓使同在邊解釋:
《答韓使同在邊》
漢家失中策,胡馬屢南驅。
聞詔安邊使,曾是故人謨。
廢書悵懷古,負劍許良圖。
出關歲方晏,乘障日多虞。
虜入白登道,烽交紫塞途。
連兵屯北地,清野備東胡。
邊城方晏閉,斥堠始昭蘇。
復聞韓長孺,辛苦事匈奴。
雨雪顏容改,縱橫才位孤。
空懷老臣策,未獲趙軍租。
但蒙魏侯重,不受謗書誣。
當取金人祭,還歌凱入都。
中文譯文:《回答韓使在邊境上》
漢朝失去了治國的良策,北方胡人的馬隊不斷南下侵擾。
聽到召令擔任安撫邊疆的使命,曾經是故友的謀士。
棄置的書籍使我懷念古時的智慧,背負劍與許副圖謀。
離開關外,歲月悠長,越過障礙,風險多多。
敵虜入侵白登道,烽火在紫塞的道路上交替燃燒。
數萬官兵駐扎在北方,邊境的田野備戰,以應對東方胡人的進攻。
邊城漸漸沉寂,斥堠初現昭蘇的邊境。
再一次聽到韓長孺的消息,為了匈奴的事務而辛苦。
風雨雪使容顏改變,勇敢地行動使我身處難題之中。
懷揣著老臣們的計策,未能得到趙軍的軍務津貼。
但蒙受魏侯的嘉獎,不受謠言書信的誣陷。
當我取得金人的頭顱,凱旋入都時將會高歌一曲。
詩意和賞析:這首詩是唐代陳子昂寫給韓長孺的回詩。詩中表達了作者對于邊疆安撫使的辛勞和對于邊境情勢的憂慮之情。作者積極應對邊境的挑戰,但一直未能實現愿望,使得自己備受打擊。然而,他堅持正直的行為,最終得到了魏侯的認可和獎勵。這首詩中充滿了忠誠、不屈不撓和對國家的憂慮。通過描繪邊境的困難和自己的努力,作者表達了忠誠和憂慮的情感,強調了對國家的責任和對邊境事務的重要性。整首詩氣勢磅礴,情感深沉,展示了唐代士人的責任感和忠誠精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