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鰣魚 / 作者:吳嘉紀 |
打鰣魚,暮不休。
前魚已去后魚稀,搔白官人舊黑頭。
販夫何曾得偷買,胥徒兩岸爭相待。
人馬銷殘日無算,百計但求鮮味在。
民力誰知夜益窮!驛亭燈火接重重。
山頭食藿杖藜叟,愁看燕吳一燭龍。
|
|
打鰣魚解釋: 《打鰣魚》是清代吳嘉紀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詩詞的中文譯文:
打鰣魚,暮不休。
前魚已去后魚稀,
搔白官人舊黑頭。
販夫何曾得偷買,
胥徒兩岸爭相待。
人馬銷殘日無算,
百計但求鮮味在。
民力誰知夜益窮!
驛亭燈火接重重。
山頭食藿杖藜叟,
愁看燕吳一燭龍。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以打鰣魚為背景,描繪了清代社會底層人民為了生計艱辛努力的生活狀態,同時抒發了作者對社會現象的深切關注和對人民命運的思考。
詩的開頭寫道,“打鰣魚,暮不休。”打鰣魚是一種艱辛的勞動,意味著人們為了謀生不得不在日暮時分仍然不停地努力。接著描述了魚的情況,“前魚已去后魚稀”,前面的魚已經離開,后面的魚也很少,這暗示著漁民們的收獲越來越少。
下一句寫道,“搔白官人舊黑頭”,搔白官人指的是官府,黑頭則表示販夫走卒。這句表達了即使是販夫走卒,也難以偷取官府的利益,說明社會階層的不平等和底層民眾的艱難處境。
接著描繪了兩岸的胥徒爭相等待,這里的胥徒指的是販夫走卒或其他從事類似活動的人們,他們在兩岸等待著有利可圖的機會,這種景象暗示了社會底層人民為了生計而爭相競爭的激烈局面。
接下來的幾句描述了人馬銷殘,日落西山,這是在形容時間的流逝和人們奔波勞累的情景。然而,盡管艱辛,人們仍然不計一切去追求鮮味,這反映了他們對生活的渴望和對美好事物的追求。
最后兩句寫道,“民力誰知夜益窮!驛亭燈火接重重。山頭食藿杖藜叟,愁看燕吳一燭龍。”這表達了對底層民眾生活艱辛的深切同情和憂慮之情。民眾的力量漸漸衰弱,夜晚的驛亭燈火不斷接連,說明人們為了生計不得不長時間工作。山頭上的老人只能食用野菜,手持拐杖扶老還行,愁眼之中看到的只有燕吳兩地的微弱的燭光,這象征著人民的困境和社會的不公。
總的來說,《打鰣魚》這首詩詞以打鰣魚為背景,通過描繪底層人民的艱辛生活,表達了作者對社會不公和人民命運的關切。詩詞中運用了生動的形象描寫,通過漁民打鰣魚的情景和社會底層人民的勞累生活,展示了社會的階層不平等和底層民眾的辛酸境遇。詩中還通過對時間流逝和人們追求美好的描寫,表達了人們對生活的渴望和追求,以及在困境中仍然保持希望和堅持的精神。最后兩句則以山頭上的老人和微弱的燭光作為象征,呈現了作者對底層民眾困境的憂慮和同情之情。整首詩詞通過細膩的描寫和深情的表達,展示了作者對社會現象的觀察和對人民命運的思考,具有較強的社會意義和感染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