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目 / 作者:林則徐 |
萬笏尖中路漸成,遠看如削近還平。
不知身與諸天接,卻訝云從下界生。
飛瀑正拖千嶂雨,斜陽先放一峰晴。
眼前直覺群山小,羅列兒孫未得名。
|
|
即目解釋: 《即目·萬笏尖中路》是清代文人林則徐所作的一首詩詞。這首詩描繪了一幅山水景色的壯麗圖景,通過對山勢、云雨和陽光的描繪,表達了作者對自然景觀的贊美和對人生的思考。
詩詞的中文譯文如下:
萬笏尖中路漸成,
遠看如削近還平。
不知身與諸天接,
卻訝云從下界生。
飛瀑正拖千嶂雨,
斜陽先放一峰晴。
眼前直覺群山小,
羅列兒孫未得名。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以山路的變化和自然景觀為主題,通過對山勢的描繪,表現了山勢的陡峭和高聳。詩中的“萬笏尖中路漸成”,形象地描繪了山路的蜿蜒曲折,在遠處看來像是被削平了一樣。這種景觀給人以遠離塵囂、靜謐而壯麗的感覺。
接下來,詩人提到自己不知道自己的身體與天空相接的地方在哪里,卻驚訝地發現云霧卻是從低處升起的。這種描寫表達了作者對自然界的奇妙和不可思議之處的感慨。
詩人進一步描繪了飛瀑流下的千嶂雨,以及斜陽透過云層照在山峰上的景象。這種景色的變化和交替,展示了自然界的多變和絢麗,也給人以積極向上的感覺。
最后兩句,“眼前直覺群山小,羅列兒孫未得名”,表達了作者對自然景觀的直觀感受,認為眼前的群山雖然壯麗,但相比于永恒的自然,人類個體的存在顯得微不足道。同時,詩人也通過這種對自然景觀的觀察,思考人生的價值和意義。
總的來說,這首詩通過對山水景色的描繪,展示了自然界的壯麗和多變,表達了作者對自然的贊美之情,同時也引發了對人生和存在的思考。這種對自然景觀的感悟,使詩人能夠超越個體的狹隘,感受到更大的存在和普世的價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