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事(二首) / 作者:張寧 |
羽書昨夜報居庸,百萬雄師下九重。
天子垂衣臨大漠,群臣端笏扈元戎。
禁中已乏回天諫,閫外誰成辟地功。
千古澶淵扶日轂,令人長憶寇萊公。
¤
|
|
感事(二首)解釋: 《感事(二首)》
羽書昨夜報居庸,
百萬雄師下九重。
天子垂衣臨大漠,
群臣端笏扈元戎。
禁中已乏回天諫,
閫外誰成辟地功。
千古澶淵扶日轂,
令人長憶寇萊公。
中文譯文:
使者昨夜從居庸傳來消息,
百萬雄壯的軍隊下九重山。
天子披掛著衣裳來到大漠,
朝臣們手持笏板隨從在元戎(即皇上)身旁。
朝廷內已經沒有人能夠提出明智的建議,
朝外的誰能夠成就開辟新疆的功業。
千古以來,澶淵(指澶州,即今河南濮陽)的戰車推動著太陽的車輪,
令人長久地懷念寇萊公(具體指誰不詳)。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的作者張寧、朝代未知。詩詞以敘事方式描繪了一幅古代的宏偉景象,抒發了對輝煌歷史和偉大功業的敬仰之情。
詩的開篇,“羽書昨夜報居庸”,描繪了使者從居庸傳來重要消息的場景。居庸是古代驛站,使者帶來的消息引發了后文的描寫。
接下來,“百萬雄師下九重”,形容了龐大的軍隊通過九重山的壯麗景象。這里的九重山可能是指九座高山,也可視為比喻,表示軍隊的龐大和威嚴。
然后,“天子垂衣臨大漠,群臣端笏扈元戎”,描繪了皇帝穿著衣袍親臨大漠,朝臣們手持笏板(古代官員在朝會上所持的禮器)隨從在皇帝身旁。這一描寫凸顯了皇帝的威嚴和朝臣的忠誠。
接下來,“禁中已乏回天諫,閫外誰成辟地功”,表達了朝廷內已經沒有人能夠提出有效的建議,而朝外也沒有人能夠開辟新疆土的功業。這種無可奈何的局面讓人感嘆。
最后,“千古澶淵扶日轂,令人長憶寇萊公”,提到澶淵和寇萊公,暗示了歷史上輝煌的戰車和偉大的人物。澶淵指的是澶州,寇萊公則是一個具體人物,但具體身份無法確定。這兩句詩意寓意深遠,表達了對歷史偉業的敬仰和對過去輝煌時刻的懷念。
整首詩以雄渾的筆觸和辭藻描繪了古代壯麗的場景,通過對歷史背景和偉大功業的描繪,表達了對輝煌歷史和偉人的敬佩之情。它展示了作者對英雄事跡和歷史輝煌的向往和贊美,同時也反映出一種對當下局勢的無奈和憂慮。整體而言,這首詩詞充滿了雄壯和悲壯的氣氛,通過歷史的回顧和對功業的贊美,讓人回想起那些曾經輝煌的時刻,同時也引發對當下困境和未來的思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