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送崔氏 / 作者:何景明 |
飄飄山上葛,累累田中瓠。
茍非同根蒂,纏綿安得固。
人情易反復,結交有新故。
嗟哉夙昔好,乖棄在中路。
明珠倘無因,按劍不我顧。
深言匪由衷,白首為所誤。
亮君勖恒德,永副平生慕。
|
|
送崔氏解釋: 《送崔氏》,明代何景明所作,詩意深遠。以下是這首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飄飄山上葛,累累田中瓠。
茍非同根蒂,纏綿安得固。
這首詩以描寫葛藤和葫蘆為開篇,葛藤飄搖于山上,葫蘆累累堆積在田間。這里葛藤和葫蘆分別象征著人際關系中的交往和依賴。詩人以此隱喻人之間的情感糾葛,暗示人際關系的復雜性。
茍非同根蒂,纏綿安得固。
人情易反復,結交有新故。
接著,詩人表達了人際關系的不穩定性,指出糾葛的關系很容易發生變化。人情世故變化無常,交往中也會出現新的變故。這種變化使得糾葛的關系難以長久維持,纏綿的情感難以固定。
嗟哉夙昔好,乖棄在中路。
明珠倘無因,按劍不我顧。
在接下來的句子中,詩人表達了對往日美好情感的懷念和遺憾。他感慨地說,曾經的美好情感如今已經被拋棄在中途。明珠若是沒有機緣,按劍的人也不會再顧及他。
深言匪由衷,白首為所誤。
亮君勖恒德,永副平生慕。
最后兩句表達了詩人的真實感受和對友人的期望。他表示自己的言辭并非出自真心,而是受到了某種誤導。他希望朋友能夠秉持恒定的德行,永遠保持他們一生的友情。
這首詩以簡潔而深刻的語言揭示了人際關系的復雜性和不穩定性。詩人通過葛藤和葫蘆的隱喻,形象地表達了人際關系中的糾葛和變化。詩中的遺憾和期望,反映了詩人對友情的珍視和對真實情感的追求。整首詩情感真摯,意境深遠,富有啟發和思考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