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樹中餓 / 作者:李東陽 |
山深雪寒路坎坷,兩死何如一生可。
桃才自信不如哀,君若有功何必我。
楚王好士得燕才,燕家未筑黃金臺。
當時周室何為哉?吁嗟乎樹中餓死安足惜,何似西山采薇
食。
|
|
樹中餓解釋: 《樹中餓》是明代李東陽創作的一首詩詞。這首詩描繪了一種在困境中的思考與抉擇。
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如下:
樹中餓
山深雪寒路坎坷,
兩死何如一生可。
桃才自信不如哀,
君若有功何必我。
楚王好士得燕才,
燕家未筑黃金臺。
當時周室何為哉?
吁嗟乎樹中餓死安足惜,
何似西山采薇食。
譯文:
在山深處,雪寒路坎坷,
面對兩種死法,何如選擇活下去。
桃花的才華自信與悲愁相比,不如后者,
如果你有功績,為何還需要我。
楚國的君王喜歡有才華的人,
然而燕國的家族未能建起華麗的黃金臺。
那時的周朝君王又做了何事?
唉,樹中餓死的命運怎能可惜,
與西山上采摘薇草為食相比又何如。
詩意和賞析:
《樹中餓》以深沉而悲涼的情感表達了作者對于處境困頓和選擇的思考。詩中的“山深雪寒路坎坷”形象地描繪了困境的艱難和險惡。面對兩種死法,作者表示寧愿選擇活下去,以表達對生命的珍視。
詩中以桃花的才華自信與哀愁相比,表達了一種對于才華與成就的反思。作者認為,如果你有功績,為何還需要他。這種對功成名就的懷疑和思考,凸顯了作者對于社會價值觀的質疑。
接著,詩中提到楚國的君王喜歡有才華的人,但燕國的家族卻沒有建起華麗的黃金臺。這種比較暗示了社會的不公和不平等現象,以及才華和地位之間的矛盾。
最后,作者用“樹中餓死”與“西山采薇食”作對比,凸顯了在困境中掙扎與求生之間的選擇。樹中餓死的命運被描繪為無法可惜,相比之下,西山上采摘薇草為食的自由選擇更加可貴。
整首詩詞通過對困境、社會價值觀和人生選擇的描繪,傳達了作者對現實的思考和對自由選擇的向往。通過對比和反問,詩中流露出對于社會現實的不滿和對人生意義的思考,展現了詩人獨立思考和對人生真諦的追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