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兀術走 / 作者:李東陽 |
金山廟前鼓聲起,江頭走卻四太子。
緋袍玉帶墜復跳,華人頓足胡兒喜。
君不見和尚原頭走禿胡,天為中原留逆雛。
他時再作江南圖,韓公吳公還有無?
|
|
兀術走解釋: 《兀術走》是明代作家李東陽的一首詩詞。這首詩描繪了一個動態的場景,以及其中涌動的復雜情感。
詩詞以金山廟前鼓聲起,江頭走卻四太子為開頭,給人一種喧囂熱鬧的氛圍。緋袍玉帶墜復跳,華人頓足胡兒喜。這兩句描寫了太子們身著華麗的服飾,在歡快的鼓聲中跳躍起舞,而華人則為之歡喜,這種場景充滿了活力與喜悅。
然而,下半部分的詩句開始引出一種反差和思考。和尚原頭走禿胡,天為中原留逆雛。這兩句描述了一個和尚離開中原地區,到了禿發的胡人的地方,暗示著文化或宗教的沖突。和尚離開本土,胡人卻在中原留下了痕跡,這是一種文化的交流與沖突的象征。
最后兩句詩提出了一個問題,他時再作江南圖,韓公吳公還有無?這是對未來的思考與期待。江南圖指的是描繪江南地區景色的繪畫作品,而韓公和吳公是指古代文人韓愈和吳文英。這兩句詩既表達了對江南景色的向往,也暗示了對文化人物的思念和期待。
整首詩詞以活潑的描繪開篇,然后通過對比和反差,展現了文化與地域之間的交流與沖突。最后,通過對未來的思考,表達了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和期待。這首詩詞充滿了情感的張力,展示了明代社會復雜而多元的一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