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藤蓑次陳公甫韻 / 作者:李東陽 |
采藤復采藤,日夕費斤斧。
制為身上蓑,人古衣亦古。
借問制者誰,白沙乃蓑祖。
冉冉綠蓑衣,蕭蕭白沙渚。
披蓑向江水,顧影還獨語。
愛此勿輕捐,春江正多雨。
|
|
藤蓑次陳公甫韻解釋: 《藤蓑次陳公甫韻》是明代李東陽創作的一首詩詞。這首詩以藤蓑為主題,描繪了制作藤蓑的過程和藤蓑的特點,表達了對古人智慧和傳統文化的敬仰和贊美,并以此寄托了作者對自己創作的堅持和對未來的期望。
詩詞以簡潔明快的語言描述了采集藤蔓的辛勞和制作藤蓑的過程。通過費時費力的勞作,藤蔓被制成了一件身上的蓑衣,蓑衣看似樸素,卻承載著古人的智慧和文化。詩人借問制作這蓑衣的人是誰,得知白沙即是蓑衣的創始地。接著,詩人形容自己穿著綠色的蓑衣,在白沙渚上徜徉。他披掛蓑衣,面對江水,不禁自語,與自己的倒影對話。最后一句表達了詩人對這件蓑衣的喜愛,并寓意著生活中的困難和挫折。
這首詩詞以簡單樸素的語言展現了一種對古人智慧和傳統文化的敬仰和追求。藤蓑作為一種古老的民間衣物,代表著古人的智慧和勞動成果,同時也象征著對過去的懷念和傳統文化的珍視。詩中的蓑衣被賦予了深刻的象征意義,它不僅是一件實用的衣物,更是一種精神的寄托和對過去的致敬。詩人通過描寫蓑衣在江水邊的景象,表達了自己對這件蓑衣的深深喜愛,并寄托了自己對未來的希望和對生活困難的堅持。
這首詩詞通過簡練的語言和鮮明的意象,展現了作者對古人智慧和傳統文化的敬仰與追求。同時,詩人以藤蓑和制作蓑衣的過程為象征,寄托了對自己創作的堅持和對未來的期望。整首詩意味深長,表達出詩人內心深處的情感和對生活的態度,同時也展示了中國古代文化中對傳統價值的重視和傳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