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厓山大忠祠(二首) / 作者:李東陽 |
國亡不廢君臣義,莫道祥興是靖康。
奔走恥隨燕道路,死生惟著宋冠裳。
天南星斗空淪落,水底魚龍欲奮揚。
此恨到今猶不極,厓山東下海茫茫。
¤
|
|
厓山大忠祠(二首)解釋: 《厓山大忠祠(二首)》是明代李東陽所作的詩詞,描繪了國家的淪亡和忠臣的忠誠。以下是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譯文:
國家覆滅時,君臣之間的義氣并未消逝,
不要說祥興只存在于靖康之中。
我這個流亡者,在燕京的道路上感到恥辱,
生死只與宋朝的服飾相伴。
天空中的南方星斗失去了光輝,
水底的魚龍渴望振奮。
至今這份仇恨仍未消釋,
厓山東下,海洋遼闊無垠。
詩意:
《厓山大忠祠(二首)》通過對國家淪亡和忠臣忠誠的描繪,表達了作者對國家命運的憂慮和對忠誠精神的贊頌。詩中托物言志,通過描寫天南星斗的黯淡和水底魚龍的欲振奮來象征國家的衰敗和希望。作者以自己作為流亡者的身份,表達了對國家的忠誠和對淪亡的痛苦感受,強調(diào)了忠臣不顧生死、始終忠誠于國家的精神品質(zhì)。
賞析:
《厓山大忠祠(二首)》以簡練的語言揭示了作者對國家命運的憂慮和對忠誠精神的贊頌。詩中運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通過描寫天南星斗黯淡無光和水底魚龍渴望振奮的形象,表達了國家的衰敗和復興的情感。作者以自己作為流亡者的身份,表達了對國家的忠誠和對淪亡的痛苦感受,強調(diào)了忠臣不顧生死、始終忠誠于國家的精神品質(zhì)。
整首詩詞情感深沉,語言簡潔有力,通過對國家淪亡和忠臣忠誠的描繪,展現(xiàn)了作者對國家命運的憂慮和對忠誠精神的贊頌。在表達的過程中,運用了寓物的手法,巧妙地借用了天南星斗和水底魚龍的形象來象征國家的衰敗和希望。整首詩意蘊含深遠,表達了作者對國家興衰的關切以及對忠臣精神的推崇,具有一定的思想內(nèi)涵和審美價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