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意(二十首) / 作者:袁凱 |
幽谷有貧士,白發被兩肩。
人事既乖互,年運亦迍邅。
敝屣久不縫,短褐夙已穿。
讀書雖聞道,好酒況無錢。
常遭富人笑,豈有貴人憐。
我聞齊景公,千駟亦徒然。
夷齊餓西山,后世稱圣賢。
¤
|
|
古意(二十首)解釋: 詩詞:《古意(二十首)》
作者:袁凱(明代)
幽谷有貧士,白發被兩肩。
人事既乖互,年運亦迍邅。
敝屣久不縫,短褐夙已穿。
讀書雖聞道,好酒況無錢。
常遭富人笑,豈有貴人憐。
我聞齊景公,千駟亦徒然。
夷齊餓西山,后世稱圣賢。
【中文譯文】
在幽深的山谷里有一位貧窮的士人,白發遮蓋雙肩。
人生的事務既不順利,年運也一直遲滯。
鞋子破舊久未補,短褐衣早已破爛。
雖然讀書聽聞了道德,但愛酒更甚于沒有錢。
經常受到富人的嘲笑,哪有貴人來憐惜。
我聽說過齊景公,他千匹的馬卻無用武之地。
夷齊餓死在西山,后世稱頌他為圣賢。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一位貧窮士人的困境和遭遇。詩人通過描述士人的衣著破爛、生活艱辛,以及讀書無果、缺乏金錢的困境,表達了貧寒士人的苦悶和無奈。他經常受到富人的嘲笑,卻沒有得到任何貴人的關愛和支持。這種社會現實讓詩人感嘆,甚至對于古代傳說中的齊景公,他雖然擁有千匹的馬,卻沒有得到實際的利益,最終餓死在西山。這種對現實的反思和對貧困士人的同情,讓人深思社會的不公和人生的艱辛。
這首詩以簡潔明快的語言揭示了社會階層的不平等和貧困士人的命運,表達了詩人對貧窮境遇的思考和對社會現實的觸動。通過描寫貧士的形象和對比齊景公的遭遇,詩人呈現了一幅悲涼而深刻的畫面,引起人們對社會不公的思考和對貧困者的同情。這首詩以樸實的語言表達了袁凱對社會現實的關切和對貧困人民的關愛,具有深刻的人道主義精神和社會意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