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次圭法師過金秀才隱居(二首) / 作者:袁凱 |
幽人讀書黃浦上,蕭條茅屋倚溪傍。
霜沾木葉深深赤,潮雜溪流混混黃。
旁舍杯盤多芋栗,秋園門巷亦馨香。
為語當時仲長統,輸君清曠自徜徉。
程孟陽曰:“金、元人亦多學杜,未有如此翁之自然者。
妙在曠達,較劉青田尚多著意。
”
|
|
次圭法師過金秀才隱居(二首)解釋: 《次圭法師過金秀才隱居(二首)》是明代袁凱創作的一首詩詞。這首詩描繪了一個幽居讀書的隱士和金秀才的交流場景。下面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幽居的人在黃浦上讀書,
破舊的茅屋依偎在溪邊。
霜沾著樹葉,變得深紅,
潮水與溪流交織成黃色。
旁邊的屋子里盛滿了芋和栗,
秋園的門巷也彌漫著馨香。
當時的仲長統說:“金、元時代的人也多學習杜牧,但沒有像這位老人那樣自然。他的妙處在于曠達,比起劉青田還更加注重自然。”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一個隱居的讀書人和金秀才的相遇。隱士居住在黃浦邊,茅屋倚靠在溪水旁邊,蕭條而寧靜。詩中描繪的景物有樹葉上沾滿了霜,變得深紅,溪水與潮水混合形成黃色的畫面。旁邊的屋子里盛滿了芋和栗子,秋園中彌漫著香氣。這些景物勾勒出了一幅幽靜而宜人的畫面。
詩中的隱士以曠達的姿態自然地度過他的日子,專心讀書,不受世事的干擾。他的曠達和自然讓當時的仲長統贊嘆不已,認為金、元時代的學者雖然也學習了杜牧的風格,但沒有像這位隱士那樣表現出如此自然的風采。這種自然的表達方式與劉青田的作品相比,更加注重真實和自然。
整首詩以簡潔、自然的語言描繪了幽靜的隱士生活和讀書的情景,展現了袁凱對自然和曠達的追求。通過對比金、元時代學者的學習和劉青田的作品,詩中表達了對自然真實表達的贊美,強調了自然和真實的重要性。這首詩以其深邃的意境和對自然的崇尚,給人以清新、寧靜的感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