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江進之雜詠四首 / 作者:袁宏道 |
盆池清淺薄苔封,弱竹叢叢個影重。
殘帙有蕓猶被蠹,空闌無蕊亦招蜂。
西山郁郁蓁蓁氣,講閣朝朝暮暮鐘。
箬葉數筐書尺五,茶新寄自吳儂。
¤
|
|
和江進之雜詠四首解釋: 《和江進之雜詠四首》是明代袁宏道創作的一首詩詞。下面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盆池清淺薄苔封,
弱竹叢叢個影重。
殘帙有蕓猶被蠹,
空闌無蕊亦招蜂。
西山郁郁蓁蓁氣,
講閣朝朝暮暮鐘。
箬葉數筐書尺五,
茶新寄自吳儂。
中文譯文:
盆池清淺淺,淺薄的苔蘚覆蓋,
弱竹叢叢,每一片影子都重疊。
殘破的書籍上還有蕓蕓之才被蛀蟲啃食,
空蕩的花房里沒有花蕊卻吸引了蜜蜂。
西山郁郁蓁蓁,充滿生機和氣息,
講閣每天早晨和傍晚都敲響鐘聲。
箬葉筐里裝滿了五尺長的書卷,
新茶從吳地寄來。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一個景象,以及對這個景象的一些感受和想象。詩中的盆池和竹叢給人一種靜謐、幽雅的感覺,盆池的水很淺,表面被薄薄的苔蘚所覆蓋,而竹叢則形成了層層重疊的影子,增加了景物的層次感。
詩中提到的殘帙指的是破舊的書籍,這些書籍雖然已經受到蛀蟲的侵蝕,但仍然具有蕓蕓之才,展示了文化的延續和傳承。空闌沒有花蕊,卻吸引了蜜蜂,形象地描繪了雖然物質上的缺失,但在精神層面上仍然能夠吸引人們的關注和吸引力。
接下來,詩人描述了西山郁郁蓁蓁的氣息,表達了大自然的生機和繁榮。講閣每天早晨和傍晚敲響鐘聲,象征著知識的傳播和學問的興盛。
最后,詩人提到了箬葉筐中裝滿了五尺長的書卷,說明了自己對于知識的追求和熱愛。茶葉是從吳地寄來的,吳地以產茶而聞名,這里也可以理解為詩人對吳地文化的致敬。
整首詩以簡潔的語言描繪了一幅靜謐而豐富的景象,通過對細節的描寫展示了作者對于自然、文化和知識的敏感和贊美。詩中蘊含著對于傳統文化的珍視和對于知識的追求,表達了作者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于人文精神的推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