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舟次九山 / 作者:黃庚 |
水云盡處列奇峰,螺髻參差杳靄中。
江岸維舟看不了,煙嵐分碧入疏蓬。
|
|
舟次九山解釋: 詩詞:《舟次九山》
朝代:宋代
作者:黃庚
水云盡處列奇峰,
螺髻參差杳靄中。
江岸維舟看不了,
煙嵐分碧入疏蓬。
中文譯文:
在水云盡頭,奇峰巒列成一排,
螺髻參差交錯于迷霧之中。
江岸上的舟只無法看清,
煙霧彌漫,融入稀疏的蓬藂之中。
詩意:
這首詩描述了乘舟在九山之間的景象。詩人以巧妙的筆觸描繪了山巒的奇特和云霧的美妙,給人一種神秘而壯麗的感覺。然而,舟只靠近江岸時,因為迷霧的阻擋,無法完全欣賞到江岸的景色。煙霧彌漫,又將江岸的景色與乘舟之人分隔開來,給人以遺憾和無奈之感。
賞析:
黃庚以簡潔而精準的筆觸描繪了景物的特征,通過對山巒、云霧和舟只的描寫,傳遞了作者對大自然的敬畏之情。詩中的水云、奇峰、螺髻等形象,以形容詞和名詞的巧妙運用,使得整個景象栩栩如生,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力。而在描繪江岸景色的部分,作者巧妙地運用了迷霧和煙霧的意象,以凸顯景物之間的隔閡和無法達到的遺憾之情。整首詩通過景物的描寫,抒發(fā)了作者對于人與自然之間的聯(lián)系和隔閡的思考,給人以深思和遐想的空間。
這首詩以簡練的文字,展現(xiàn)出作者對自然景物的敏銳觀察和獨特感受,同時也反映了人與自然之間的微妙關(guān)系。讀者在欣賞這首詩時,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壯美和人類面對自然力量的渺小,同時也會引發(fā)對人與自然、人與世界的思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