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浣溪沙 至元九年秋九月,登秋風亭觀雨,賦 / 作者:王惲 |
雨勢蒼山共一云。
雨聲作氣張三軍。
秋風亭下葉繽紛。
官事何憂嚴限促,天心不負老農勤。
夜窗孤客盡先聞。
|
|
浣溪沙 至元九年秋九月,登秋風亭觀雨,賦解釋: 《浣溪沙至元九年秋九月,登秋風亭觀雨,賦》是元代詩人王惲的作品。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雨勢蒼山共一云。
雨聲作氣張三軍。
秋風亭下葉繽紛。
官事何憂嚴限促,天心不負老農勤。
夜窗孤客盡先聞。
譯文:
雨勢滂沱如蒼山,與云共同一片。
雨聲營造出氣勢,仿佛張三軍。
秋風亭下,樹葉紛紛飛舞。
官事何憂嚴格的限制和壓迫,天意并沒有辜負勤勞的農夫。
在夜晚,孤寂的旅客首先聽到了這雨聲。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一個秋日的雨景。作者以詩人的敏感和細膩之情,通過描繪雨勢和雨聲,將讀者帶入了一個充滿生動形象的雨天場景中。
首先,作者以蒼山的雨勢來形容雨水的磅礴和浩大,暗示著大自然的力量和威嚴。接著,作者通過雨聲來表達雨水的氣勢,將雨聲比喻為張三軍,增加了雨水的震撼力和威力。
在秋風亭下,樹葉紛紛飛舞,描繪了雨后的景象。這里的葉子象征著秋天的離別和凋零,與雨水相互交織,形成了一幅凄美而動人的畫面。
接下來,作者點出了官事的限制和壓迫,表達了人們在官場中的焦慮和困境。然而,作者通過"天心不負老農勤"的描述,表達了他對勞動人民的贊揚和信任,暗示著天道是公正的,對勤勞的農人不會虧待。
最后,作者提到夜晚的時候,孤寂的旅客最先感受到雨聲。這里通過夜晚的安靜和寂寞,強調了雨聲的獨特和引人注目的特點,也可能寓意著詩人自己在夜晚對雨聲的敏感和感知。
整首詩以雨水為主線,通過描繪雨勢、雨聲和雨后景象,展現了大自然的力量和美麗,同時也通過對官事和農民的對比,表達了詩人對社會現實的思考和關懷。這首詩以簡潔而精煉的語言,通過形象的描寫和隱喻的運用,給人以強烈的視覺和感覺體驗,充滿了詩意和意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