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日雜興 / 作者:李廌 |
黍稷競登場,荏菽復滿疇。
我羹雖不糝,逢年亦解憂。
太平豈無象,樂歲觀有秋。
敢期飽糠核,役車何當休。
|
|
秋日雜興解釋: 《秋日雜興》是宋代詩人李廌創作的一首詩詞。下面是它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黍稷競登場,荏菽復滿疇。
譯文:黍稷相爭登場,荏菽再次豐滿田野。
詩意:這兩句描述了秋天豐收的景象。黍和稷是兩種常見的谷物,它們在田野中競相生長,預示著豐收的到來。同樣,荏和菽也代表著豐收的農作物。
賞析:詩人通過黍、稷、荏、菽等農作物的描寫,展現了秋天豐收的盛景。黍稷相爭登場,形象地表達了谷物的蓬勃生長,象征著農民辛勤勞作的成果。荏菽復滿疇,說明農田中的作物豐滿而茂盛。這種景象讓人感受到秋天的豐收和喜悅。
接下來的兩句“我羹雖不糝,逢年亦解憂。太平豈無象,樂歲觀有秋。”表達了詩人對豐收帶來的喜悅和對美好未來的向往。盡管自己的飯菜簡樸,但在豐收的節日里,心情也能得到放松和愉悅。太平時期不僅僅是一種政治狀態,更是人們心靈的寧靜和幸福的象征。樂歲觀有秋,意味著在欣賞秋天的美景時,也能感受到太平盛世的喜悅。
最后兩句“敢期飽糠核,役車何當休。”表達了詩人對未來更好生活的期望。飽糠核表示能夠吃飽穿暖,不再為溫飽發愁。役車何當休則表達了對勞動的解放和對安逸生活的渴望。詩人希望能夠享受到豐收的果實,過上安定幸福的生活。
通過描繪秋天的豐收景象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李廌的《秋日雜興》表達了對太平盛世的憧憬和對豐收帶來的喜悅,同時也反映了宋代社會的農耕文化和人們對安定生活的向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