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鳴琴泉 / 作者:李廌 |
昔聞流水操,想見流水音。
況復山泉聲,聲自如鳴琴。
可笑山中人,強作碧沼深。
暗流不復鳴,遺聲杳莫尋。
近聞石鐘山,蘇辨正古今。
酈元與李渤,地下當噤喑。
惜乎不聞此,使我徒登臨。
道人笑謂余,胡不求琴心。
何勞弦上聲,況此非徽金。
|
|
鳴琴泉解釋: 《鳴琴泉》是李廌在宋代創作的一首詩詞。這首詩詞以流水操琴的意象為主題,表達了作者對自然聲音的向往和對藝術的追求。
詩詞中所描述的先前曾聽聞流水操琴的傳說,使得作者產生了對流水音的向往之情。更何況在山中還有泉水的聲音,這聲音自然而然地如同鳴琴一般。然而,作者對山中的人們感到可笑,他們勉強模仿碧沼深處的聲音。暗流已經不再發聲,它的余音消失得無影無蹤。近來聽說了石鐘山的傳說,酈元與李渤的名字也被提及,但他們已經長眠在地下,無法再發聲。作者感嘆不禁,可惜自己不能親自去聆聽。一位道人笑著對作者說,何不追求琴的內心境界呢?何必糾結于琴弦上的聲音呢?尤其是這個世界并不是由琴弦所奏出的音樂。
這首詩詞以音樂和自然聲音為主題,表達了作者對自然之音的向往和對藝術的理解。作者通過描繪流水操琴、山泉聲和鳴琴的情景,抒發了他對自然聲音的熱愛和對藝術追求真實內在境界的認識。詩中"鳴琴泉"的意象象征著藝術與自然的完美結合,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純粹音樂和內心境界的追求。
這首詩詞通過對自然聲音和藝術的描繪,展示了詩人對自然之美和藝術境界的追求。它引發人們對音樂與自然的共鳴,同時也呼喚著人們在追求藝術和美的過程中,要真實、純粹,關注內心的境界,而非外部的形式。詩詞運用了音樂與自然的意象,以及對比手法,使得作品更具生動感和藝術感,引發人們對音樂、自然和藝術的思考和感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