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更好堂同景思少卿表丈韻 / 作者:王嵎 |
萬里同行一瘦筇,尋山問水有先容。
更窮天姥投南路,已過臺山第幾峰。
從此又隨雙澗月,不妨曾聽五峰鐘。
卻從更好堂前望,滿眼詩材思不供。
|
|
登更好堂同景思少卿表丈韻解釋: 詩詞:《登更好堂同景思少卿表丈韻》
朝代:宋代
作者:王嵎
萬里同行一瘦筇,
尋山問水有先容。
更窮天姥投南路,
已過臺山第幾峰。
從此又隨雙澗月,
不妨曾聽五峰鐘。
卻從更好堂前望,
滿眼詩材思不供。
這首詩詞是王嵎的作品,題為《登更好堂同景思少卿表丈韻》。下面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一路上行走萬里,我手中的竹杖漸漸瘦弱。
我尋找山水之間,有人向我介紹著路途。
我繼續向南走,到達了天姥山,這是一條貧窮的路。
已經經過了臺山,不知是第幾座山峰了。
從此之后,我與雙澗的月亮為伴,
不妨曾經聽過五峰的鐘聲。
但是站在更好堂前眺望,
眼中所見滿是才情,我卻無法提供。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描述了詩人王嵎登上更好堂后的情景和心情。更好堂是一個位置較高的地方,詩人站在那里,眺望遠處的山水景色。詩人一路行走萬里,手中的竹杖已經瘦弱,但他仍然充滿了對自然的好奇和探索的欲望。他尋找山水之間,有人向他介紹著路途,這顯示了他對山水的向往和渴望。詩人窮游到了天姥山,這是一條貧窮的路,但他已經超過了臺山,已經經歷了許多山峰的征程。
接著,詩人描述了自己在更好堂前的景象。他與雙澗的月亮為伴,聽過五峰的鐘聲,這些都是他旅途中的美好經歷和感悟。然而,當他站在更好堂前,眺望遠方,眼中所見的是滿是才情和詩意的景象,卻無法將這些靈感和情感轉化為詩篇,無法提供給讀者。這表達了詩人對自己詩才的自我懷疑和無奈之情。
整首詩詞以行走的旅程為線索,通過描繪山水景色和詩人的心情變化,展示了詩人在旅途中對自然的感悟和對詩歌創作的思考。通過對山水和內心的描繪,詩人表達了一種無法言傳的情感和對詩歌創作的追求。整體上,這首詩詞以簡潔、凝練的語言展現了旅途中的思考和感悟,充滿了哲理和意境,給人以啟發和思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