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江月(六) / 作者:張伯端 |
對鏡不須強滅,假名權立菩提。
色空明暗本來齊。
真妄體分兩種。
悟則便名靜土,更無天竺曹溪。
誰言極樂在天西。
了則彌陀出世。
|
|
西江月(六)解釋: 《西江月(六)》是宋代張伯端創作的一首詩詞。這首詩詞探討了色相與空性的關系,表達了禪宗思想中的覺悟和解脫。
詩詞的中文譯文如下:
對鏡不須強滅,
Infrontofthemirror,thereisnoneedtoforcefullyeliminate(desires).
假名權立菩提。
Throughtheuseofconventionalnames,theBodhi(awakening)isattained.
色空明暗本來齊。
Colorandemptinessareinherentlyequal,whetherbrightordark.
真妄體分兩種。
Thetrueandthefalsearedistinguishedastwotypes.
悟則便名靜土,
Uponrealization,itisthencalledthelandoftranquility.
更無天竺曹溪。
Beyondeventheheavenlyrealms,suchasTianzhuandCaodi.
誰言極樂在天西。
WhosaysthatultimateblissliesintheWesternPureLand?
了則彌陀出世。
Uponenlightenment,AmitabhaBuddhamanifestsintheworld.
這首詩詞的詩意和賞析如下:
《西江月(六)》這首詩詞主要以佛教禪宗的思想為基礎,探討了色相與空性的關系,以及覺悟和解脫的主題。詩詞開頭寫到面對鏡子時,沒有必要強行消除欲望,暗示了禪宗思想中不對外在世界產生執著的態度。接著,詩詞表達了通過使用世俗的名稱(假名),可以達到菩提(覺悟)。這里的“名”指的是相對的現象世界,而“菩提”則代表了解脫和覺悟的境界。
接下來的兩句詩“色空明暗本來齊,真妄體分兩種”表達了色相與空性本質上是相等的,無論是明亮還是黑暗。同時,詩中也提到了真和妄的區別,暗示了相對現象和真實本性之間的對立。
詩的后半部分,“悟則便名靜土,更無天竺曹溪”表達了通過覺悟,人們可以進入“靜土”,即內心的寧靜和解脫之境。這里提到了“天竺”和“曹溪”,分別代表佛教的兩個重要地區,但詩中表達出超越這些地方的境界。
最后兩句詩“誰言極樂在天西,了則彌陀出世”暗示了佛教信徒常常尋求的西方極樂世界,并表達了通過覺悟和解脫,彌陀佛會顯現在世間的觀念。
總的來說,《西江月(六)》這首詩詞以禪宗思想為主題,通過探討色相與空性、真與妄的關系,表達了禪宗追求覺悟和解脫的理念,并點出了超越世俗和地域的境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