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月二十一日早行十六首 / 作者:吳芾 |
蟬噪園林處處同,此蟬鳴處顫春風。
只應寒餓全無力,吟不成聲喙已窮。
|
|
六月二十一日早行十六首解釋: 《六月二十一日早行十六首》是宋代詩人吳芾創作的一首詩詞。下面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蟬噪園林處處同,
此蟬鳴處顫春風。
只應寒餓全無力,
吟不成聲喙已窮。
中文譯文:
在園林的每個角落都能聽到蟬鳴,
這只蟬在鳴叫的地方隨著春風顫動。
它只因受到寒冷和饑餓而失去力量,
無法吟唱,嘴喙已經變得沉默無聲。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通過描繪蟬的嘶鳴來表達了作者內心的感受。蟬是夏季的代表性昆蟲,它們的鳴叫在夏日的園林中隨處可聞。蟬鳴是夏天的聲音,也是大自然生機勃勃的標志。然而,在這個六月二十一日的早晨,詩中的蟬卻因為寒冷和饑餓而失去了力量,無法發出聲音。
這首詩表達了作者對蟬的同情和思考。蟬作為大自然的一部分,它們也會受到環境的限制和困擾。詩中的蟬因為寒冷和饑餓而無法發聲,喻示著作者在艱難的環境中難以抒發內心的情感和思想。這種無聲的狀態也反映了作者自己的困境和無力感。
整首詩情感深沉,通過對蟬的描寫,傳達了作者內心的苦悶和無奈。蟬的鳴叫代表著生命的力量和表達的欲望,而失去聲音的蟬則象征著困境和無助。作者通過這種象征手法,反映了自己的心境和處境,喚起讀者對生活中困難和挫折的共鳴。
這首詩以簡潔、凝練的語言表達了復雜的情感和思考,通過對微小細節的描寫,展示了作者對人生困境的思索和感悟。它既是對蟬生命力的贊頌,又是對自身處境的反思,給人以深刻的啟示和共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