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夕偶題 / 作者:李商隱 |
寶婺搖珠佩,常娥照玉輪。
靈歸天上匹,巧遺世間人。
花果香千戶,笙竽濫四鄰。
明朝曬犢鼻,方信阮家貧。
|
|
七夕偶題解釋:
《七夕偶題》是唐代詩人李商隱的一首詩。這首詩描述了寶婺和常娥兩位仙女的珍寶和美麗,以及他們送給人間的神奇禮物。詩中還描繪了豐收的美景和阮家的貧困。這首詩對于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七夕節和仙女的形象有所借用,融入了濃郁的唐代風韻。
譯文如下:
珠佩隨寶婺晃動,
玉輪隨常娥光照。
她們的靈魂回到天上,
巧手卻把奇妙的禮物留給人間。
香氣飄滿千家萬戶,
笙竽的聲音傳遍四周。
明天早晨,太陽會曬干犢鼻,
這才相信阮家的貧困。
這首詩以仙女和寶物為題材,展示了李商隱對唐代文化的獨特理解。寶婺和常娥是傳說中的仙女,她們的珍寶和美麗無法用凡人的眼光來想象。詩中描述了她們的珠佩和玉輪,閃耀著奪目的光芒。她們作為仙子,又將自己的靈魂帶回了天上,同時留下了一些奇妙的禮物給人間的人們。這種離人間而又慷慨的行為,為詩中增添了一絲神秘和浪漫的色彩。
詩的后半部分描繪了繁盛的景象。香氣彌漫在千家萬戶,笙竽的聲音傳遍四周,顯示出豐收的景象和世間的繁華熱鬧。然而,詩的最后兩句則揭示了阮家貧困的事實。這是對社會底層貧困困境的暗示,也可以理解為對自己貧困的境況的反思。
整首詩以唐代特有的意境和構思展現了中國七夕節和仙女的形象。通過描寫珍寶、美景和貧困,詩意依然是浪漫和富有詩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