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天予孺子亭三首 / 作者:吳芾 |
東漢諸公孰最賢,南州高士獨推先。
蒲輪徒枉當年聘,塵榻從教盡日懸。
吾道固應天未喪,此時爭奈木將顛。
棲棲爾輩成何事,那似清風萬古傳。
|
|
和天予孺子亭三首解釋: 《和天予孺子亭三首》是宋代吳芾創作的一首詩詞。這首詩詞通過對東漢時期杰出的諸公和南州的高士的比較,表達了作者對社會現實的不滿和對自身境遇的思考。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譯文:
東漢時期的諸公中,誰是最賢明的呢?
南州的高士獨自推崇先賢。
蒲輪只是徒然虛擲,年年聘請卻無結果。
塵榻上度過了整日,心中掛念紛飛不定。
我堅守的道義應當得到上天的承認,
然而現實卻像風中搖擺的樹木。
像我們這樣無依無靠的人,將來會有什么成就呢?
與清風傳誦千古的偉大人物相比,我們又何止一籌。
詩意:
這首詩詞以對東漢時期的杰出人物和南州的高士的比較為線索,表達了作者對社會現實的失望和對自身處境的思考。詩人通過對自身命運的反思和對理想境遇的追求,表達了對社會不公和人生困境的不滿與疑問。詩中透露出對道德和倫理價值的追求,以及對未來前景的擔憂。
賞析:
這首詩詞通過對東漢時期的諸公和南州的高士的對比,凸顯了作者對社會現實的不滿和對自身命運的思考。東漢時期被認為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之一,而詩中提到的"諸公"指的是那些在東漢時期享有盛譽的名士。南州的高士則代表了一個獨立思考和追求真理的形象。通過對這兩種不同類型人物的描述,詩人表達了對社會不公和人生困境的痛心疾首。
詩中提到的"蒲輪"指的是東漢時期地方官員選拔的一種制度,但這一制度卻常常被濫用,導致了很多不合格或不稱職的人士被任命。詩人用"蒲輪"來象征虛度光陰、白白浪費機會。"塵榻"則指的是安于現狀、不思進取的狀態。通過這些象征和意象,詩人抨擊了社會上的不公和不合理現象。
詩的最后兩句表達了詩人對自身境遇的思考。他堅守道義,卻感覺天命未能認同自己的努力。現實的不公讓他感到困惑和失望,他感嘆自己和歷史偉人之間的差距。他認為自己這樣的人將來能有何成就,與那些留名千古的清風之輩相比,自己實在微不足道。
整首詩詞抒發了詩人對社會現實的不滿和對理想境遇的追求,流露出對道德和倫理價值的思考。它通過對過去的反思和對未來的擔憂,呈現出一種深沉的思想境和天予孺子亭三首》是宋代文學家吳芾創作的一首詩詞。這首詩詞主要通過對東漢時期的賢人和南方高士的比較,表達了作者對社會現實的不滿和對自身境遇的思考。
詩詞中使用了一些象征和隱喻的手法,以表達作者的觀點和情感。首先,詩中提到的"蒲輪"指的是東漢時期地方官員選拔的一種制度,但這一制度常常被濫用,導致不合格或不稱職的人被任命。作者將蒲輪描述為徒然浪費年華和虛擲時光的象征。其次,"塵榻"指的是安于現狀、不思進取的狀態。這一形象使讀者感受到作者對社會現實的失望和不滿。
詩詞的最后兩句表達了作者對自身境遇的思考。作者堅守道義,但感覺自己的努力未能得到上天的認同。他對現實的不公和自身的困境感到困惑,認為自己無法與那些留名千古的偉人相提并論。
這首詩詞通過對東漢時期賢人和南方高士的對比,抨擊了社會中的不公和不合理現象。它表達了作者對社會現實的失望和對自身命運的思考,同時也反映了他對道德和倫理價值的追求。整首詩詞充滿了思考和反思的氛圍,展現了詩人對社會和人生的深沉思考。 |
|